“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2-09-10

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格式要求的人才培养程序、方式和结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种主要形式, 它是针对市场需求由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用人订单,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工学交替”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培养目标, 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之目的。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职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实践层面, 以就业为导向, 校企合作是有效载体, 该模式的实施使企业和学校共同成为工学结合的主体;实现了教学、生产、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问题和就业问题;形成了招生、办学、就业的良性循环, 实现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三赢。

2 推行“订单式”培养的必要条件

2.1 构建并完善“订单式”培养的运行机制

2.1.1 设立专门机构

一方面负责对区域内知名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充分调研, 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共赢关系, 提供充足稳定的订单来源。另一方面及时向社会宣传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合作意向, 树立高职教育品牌。

2.1.2 制定“柔性”的制度体系

针对“订单式”培养的学生, 制定并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学生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的制度, 确保该模式的顺利运行。

2.1.3 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调动企业参与学院办学的积极性, 整合当地的职业教育资源, 成立以学院为主体、政府相关部门和部分知名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

2.2 深化教学改革

2.2.1 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

企业的用人需要是订单式培养的切入点。因此必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从提出人才培养计划、拟定招生计划、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组织学生校内、外实习、顶岗实习等各环节都严格按照企业要求。校企各负其责, 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确保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职业资格, 实习期短或没有实习期, 实现“毕业即上岗”。

2.2.2 建立与岗位和职业能力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具体做法是: (1) 由企业技术人员、专家和学院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 从分析订单岗位出发, 总结提炼岗位的要求与职责, 确定综合职业能力 (专门技术能力、关键能力) , 提炼出订单培养目标。 (2) 在此基础上, 校企为订单班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更新教学内容, 重组课程结构。我院以能力为中心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 使其充分涵盖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专业能力的最终培养确定各项专业技能项目, 每个能力项目对应一个岗位能力模块, 每个能力模块对应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 各级能力项目互相关联、紧密衔接, 真正将专业能力的培养与生产岗位能力要求紧密结合。

2.2.3 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各专业由校企共同完善订单班实践教学标准, 完善实践教学教材;对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安排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授课, 保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质量。对校内阶段性实训、生产性实习, 安排专门的实训指导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学指导。“教学工厂”按照企业生产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实践, 以企业管理规范与质量标准为依据进行组织和考核;实行工学交替, 确保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2.3 建立多元的考核标准

在订单式培养中, 学生入学即就业。要想确保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劳动者, 必须改革传统的终结性、单一性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面应尽可能涵盖多种能力要素。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考核, 学院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 包括专业职业素质能力和非专业职业素质能力。前者主要指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后者包括职业文化知识 (即作为一名职业人应具备的基础性知识) 、职业通用能力 (包括终身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与社会交流融合的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 、职业必备人格要素 (主要指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 。

在评价形式方面以口头与书面结合, 技能测试, 实习报告, 实习论文答辩等形式, 评价的结果要综合考虑专业教师、企业人事部门、实习部门、同班或同组同学的评价。

2.4 完善质量监控及保障机制

学院宏观调控督导并重, 建立了以教务处为中心的教学运行系统和以督导室为中心的质量监控系统两条线有机协调的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了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习实训、毕业实践等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出台教学能力培训制度;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过程督导, 学生到实习, 系里派专们教师组织教学过程, 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负责指导实践教学, 同时学院督导室教务处派专人检查实习全过程, 做到有问题及时沟通、及时反馈、及时解决;建立专任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制度, 定期对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进行测评, 对所有教师特别是企业引进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教学业务培训。

通过和企业深层次合作, 我院探索并建立校企共同管理、评价机制, 建立了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 订单培养的具体实施形式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主要有两类:紧密型全程式订单培养模式, 它是学院与企业在建立长期良好合作基础上, 通过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度融合, 实现对人才的定向培养;松散型半程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它是学生入校两年左右, 用人单位根据用工需求, 在院方配合下到校面试, 组织合格学生成立订单班。学生可提前顶岗实习, 实现预就业。较前一种模式, 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较少, 学生不具备鲜明的企业特征。目前, 我院采取以紧密型全程式订单为主, 结合松散型半程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与4 0 2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特别是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中远船务集团公司等数十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 与国际知名企业英特尔公司、韩国S T X集团也达成校企合作意向, 出现了许多以企业冠名的班级。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它带给我们意义并不仅限于提高就业率, 更多的是在教学改革方面观念上的冲击。当然, 由于培养目标、办学条件、专业的差异, 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也必须有所不同, 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 将“订单”与“非订单”培养有机结合,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本文探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内涵、推行该模式的必备条件, 以期为高职院校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订单式,工学结合,机制,实践

参考文献

[1] 汤大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2) .

[2] 梁建林, 郭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全方位的工学结合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7 (21) .

[3] 张琪.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解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7 (5) .

[4] 卢海涛.高职发展“订单式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 2006 (9) .

上一篇:84例小切口联合点式剥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分析下一篇:一体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小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