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监管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固定资产监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具有分散经营风险、增加资金流动性、改变资产属性等特殊功能。而这种特殊功能挑战着传统的法律监管。为了保障资产证券化被合法使用,我们应当从资产证券化的全过程着手,实现证券化各个阶段参与主体权利义务的统一。强化法律监管,扬长避短,从而降低社会风险。

第一篇:固定资产监管论文

资产管理的机构与监管

资产管理又称财产管理,指财产所有人将其固有的财产委付与专业化的投资理财机构,由后者以投资于有价证券、实业等方式进行管理和运用,从而使得财产保值、增值的行为。现代的资产管理机构,以其专业的金融知识和熟捻的投资技巧,加强了想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又要规避风险的投资人对资产管理机构的依赖;而且对整个社会的资金融通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促进了财产的最大化利用。资产管理机构自然而然就成为金融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中坚力量。

一、资产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

广义上的资产管理机构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这取决于投资人委付财产的方式:

(1)如果投资人采取信托或委托代理的形式将自己的财产交由他人管理,那么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将是投资人理想的选择。投资人交付与此种机构的财产可以是金钱、动产、不动产、债权或知识产权等。而此种资产管理机构将投资人的财产通过投资组合实现利润。

(2)投资人也可以通过购买公司优先股股票或公司债券的方式以实现资产增值的目的。此时,持有优先股股票或债券的投资人不必操心公司的经营管理,但却可以“坐享其成”。这里,一般的公司,无论是从事实业、贸易、金融还是服务行业,都可以扮演资产管理人的角色。

(3)另外,有限合伙企业也可作为资产管理机构接受投资人的财产加以管理。其中,投资人作为有限合伙人不参与企业的事务管理,只分享收益。事实上,在公司制深入人心的今天,有限合伙仍能保持其盎然的生命力,足以证明它对投资人的重大意义。

从以上可以看出,广义上的资产管理机构是多样化的。除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他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实体都可以作为资产管理机构担负起管理和运作他人财产的重任。

和传统的公司与合伙相比,金融机构作为资产管理机构,在中国尚处于新兴发展阶段,其业务操作与机构设置的监管不很成熟;而且因为其从事的业务属金融领域,牵涉到“信用”,复杂性更是可见一斑;又由于资产证券化的趋势和资本市场的兴起,作为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的各类金融机构已在资产管理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把重点放在上述资产管理机构中的第一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他从事资产管理金融业务的非金融机构。这一类资产管理机构在目前的中国既是欣欣向荣、潜力无穷的企业,又是监管体制中问题众多亟待完善的环节。

二、对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资产管理机构的考察

委托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进行资产管理,主要采用信托和代理的法律形式。而在这两者当中,信托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无疑占主导地位。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资产管理通过信托这一形式,在美、英、日资本主义国家展示着巨大的生命力。

(一)美国的资产管理机构

1.银行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一样,美国的银行业经历了从兼业—分业—兼业的过程。现在,以信托形式进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几乎为美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商业银行所垄断,由商业银行信托部兼营。据统计,信托财产占全美商业银行总资产的41.5%,说明信托业务已成为美国商业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约有14000多家银行,其中约有4200家银行兼营信托业务,他们管理着全美信托资产的17%。凡是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都设有信托部。

虽然美国资产管理中的信托业务多由银行兼营,但信托业务和银行业务在银行内部是严格地按职责进行分工的,即进行分别管理、分别核算,信托投资收益实绩分红。同时还禁止参加银行工作的人员担任受托人,并对信托从业人员进行从业的严格管理,这些都成为美国信托业的特点。

2.专业信托机构

虽然美国的商业银行几乎垄断了信托式的资产管理业,但仍存在着为数不多的专业信托公司。虽然专业的信托机构要想取代银行信托部的垄断地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商业银行信托部的主导地位确实受到其严峻的挑战。1988年,银行占有信托市场44%的份额,到1993年,信托业务的市场分割比例为:银行占42%,信托公司占9%,其他机构(如律师)为40.7%①。美国的信托公司与银行在业务上区别很小,信托公司与银行拥有同等的地位,只要符合一定条件、完成一定手续,都可以成为联邦储备体系的成员。

但是由于这些专业的信托机构在销售网络方面不像银行那样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难以达到商业银行的规模经营,因此在美国的资产管理业中其地位远不及银行突出。

3.其他金融机构

其他金融机构主要有:为企业服务的销售金融公司、商业金融公司,为个人服务的养老基金和个人信托公司。其中后两者与个人投资者密切相关。养老基金的组织者主要是各产业部门的工会,其资金来源由各企业的雇主和雇员共同解决。

个人信托公司主要从事生者信托和遗嘱信托的业务。实际上,这两种业务往往是结合的,如委托人可以委托个人信托公司将一定数额的投资收入,在他活着的时候付给他本人,在他死去的时候,付给他的遗孀。

(二)日本的资产管理机构

在日本,信托银行是最主要的财产管理机构。日本的信托业务与银行业务实行更严格的分业经营,除7家信托银行和3家商业银行外,其他机构都不经营信托业务;而兼营银行业务的信托银行也限于以信托为主体,银行业务只能在与信托有关的范围内进行。日本信托银行更多倾向于发挥其长期融资的职能。早在40年代,日本金融制度调查会就有预见性地提出,在信托业中建立起能发挥“综合性财务服务机构职能”的业务体制。因此,在信托银行的业务中,年金信托、动产信托、土地信托、职工持股信托、代理有价证券业务及投资管理等具有财务管理职能的金融信托业务不断得到开发。而信托银行吸收的资金主要用于长期设备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

日本有专门的投资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20世纪60年代以前,证券公司兼营证券投资信托业务,但是为了维护信托财产运用的独立性,1960年以后,证券投资信托业务从证券公司中分离出来,转到投资信托公司手中。现在日本有44家投资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但是,大和、野村、日兴、和山一这四大投资信托公司的基金资产占全部基金资产的70%以上②。他们通过与委托公司订立信托契约并发行受益证券以出售受益证券的方式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资本。

(三)英国的资产管理机构

英国从事资产管理的机构有银行体系内的信托储蓄银行,也有银行体系外的投资信托公司、单位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及养老基金组织等。这些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上异常活跃,发展了各种融资渠道,使全社会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三、我国目前的资产管理机构

目前,国内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机构大体上可以分为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名目繁多的非金融机构。

(一)银行

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实行分业经营。1995年5月1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即对银行业与信托业的分业经营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不允许从事信托形式的代客理财业务。

但是,中国银行由于其在外汇市场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因此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从事代客外汇资金业务,为投资者提供其财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保值、增值服务。例如,在变化莫测的国际金融市场上,企业的外汇资产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中国银行的“代客资产管理业务”应用各种外汇买卖的金融工具,或利用买卖债券、结构性存款以及各种衍生金融组合产品,帮助企业降低金融资产的金融风险、增加投资收益。又例如,中国银行的“代客债务风险管理业务”,可以帮助债务人避免或减少因国际市场上利率和汇率的剧烈波动,对其中长期外债造成还债成本上升的风险。另外,“代客外汇买卖业务”为投资人进行外汇保值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方法。

其他商业银行仍然不能从事资产管理业务。所以,银行在我国的资产管理业中终究只占很小的比例。在中国的资产管理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信托投资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是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中除保险业以外历史最长、资产额较大的机构,在我国的资产管理业中占据首要地位。

信托投资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了机构发展过猛、转移银行信贷资金、冲击信贷收支平衡、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违章乱纪、管理混乱等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延续至今,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1982年、1985年、1988年对信托投资公司进行了三次大的清理整顿,撤并了大量机构,到1991年减少到376家。1993年以来,继续清理、精简。1994年撤并了越权批设的信托投资公司分支机构,1995年进行了银行与所属信托投资公司的脱钩,1999年开始了彻底的整顿,使信托投资公司数量大幅下降。

在清理机构的同时,信托投资公司的经营管理体制逐步确立。1983年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发《关于人民银行办理信托业务的若干规定》,将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范围明确为:“委托、代理、租赁、咨询和经批准的其他业务。”198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颁布了《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对信托投资公司的设立与审批程序、机构与业务管理等事项作了规定,特别是正式确定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范围为:委托存款、贷款和投资;信托存款、贷款和投资;自有资金的贷款和投资;有价证券业务;融资性租赁;代理、咨询、担保及信用见证业务以及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外汇业务。这一规定确立了信托投资公司高度银行化的混业经营体制,形成了关于信托业的统一管理制度。

截至1997年6月末,全国具有法人资格的信托投资公司达244家,从业人员有3万多人,账面资产总额为4342亿元人民币,占同期金融机构账面总资产的4.2%,其触角几乎已覆盖全国各个地区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1999年整顿开始前,信托投资公司数量仍多达239家,资产规模达6400亿元人民币。期间,虽经多次清理整顿,但信托投资公司仍然是机构数量最多、资产规模最大、从业人员最多的一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建立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在其发展中为融资渠道多元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基本业务规范和定位,一直存在着市场定位不清、主业不明、违规经营等问题。2001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施行了《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明确界定了信托投资公司的职能作用、机构设立、经营范围、监管与自律要求、原有业务的清理和规范等基本问题。同年的4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对信托当事人及其业务作了明确的定位。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在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整顿期间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这些都必定对规范信托投资公司的管理,以及信托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信托投资公司现在正处于合并、撤销、改制的整顿阶段。整顿结束后,规范经营、管理严格、规模较大的机构将会被保留,机构数量将会大幅减少。重新登记后,保留的信托投资公司,要求注册资本不少于3亿元人民币,在资产质量、经营规模上较以前有很大的改观。

信托投资公司的职责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根据《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是主要经营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不得办理存款业务,不得发行债券,不得举借外债。因此,信托投资公司的经营方式以信托为主,其业务范围应与银行完全分开。

信托投资公司所从事的资产管理对象非常广泛。包括了资金信托、财产信托、动产不动产信托管理、其他财产及财产权信托、证券投资信托等,以及国有资产委托管理等等的资产管理业务。它还可以作为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从事投资基金业务,从事债券承销业务,代保管业务,信用见证、提供担保等。另外,公益信托、融资租赁、投资、贷款也属于其经营范围。所以,信托投资公司将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

信托投资公司必须恪尽职守,履行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管理的义务。要按照信托文件的规定为投资人的最大利益处理信托事务,并谨慎管理信托财产;不得利用信托财产为自己谋取利益;需将信托财产与自己财产和不同委托人的财产截然区分;不得承诺财产不受损失或保证最低收益等。

(三)证券公司

自营业务一直是中国证券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但是1996年10月实行的《证券经营机构证券自营业务管理办法》严格限制了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的规模和相关操作。证券公司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将目光从传统的经纪业务聚集到了接受客户全权委托的代客理财业务上来。

1.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历程

1993年,证券公司开展了代客理财形式的资产管理业务。证券公司通过增加交易量而获取稳定的佣金收入。

1996—1997年,是代客理财型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银行利率的连续下调为证券市场提供了充沛的资金来源,在这一阶段中,大量的机构投资者特别是资金充裕的上市公司加盟到资产管理业务的客户群体中来。此时证券公司也已不满足于收取佣金和管理费用,转而在保证委托人获取较高年收益率的前提下,将部分委托资产作为自营业务的补充资金。由此资产管理业务便成了证券公司融资的重要手段。

在以上两个阶段中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往往和经纪、自营业务混合操作,因此很不规范。1998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规范化的证券投资基金在中国证券市场诞生。1999年的财政部颁布的《证券公司财务制度》和《证券公司会计制度》对原先不明确的受托资产管理业务作了相应的会计规范。这在中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2001年12月4日中国证监会发出了《关于证券公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通知》,对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界定、受托投资管理业务资格、业务运作与监督管理等作了具体规定。

2.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必要性

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是证券公司在经历了激烈竞争之后,进一步拓宽业务渠道、增强盈利能力的需要,也是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专业性增强和投资人参与更为广泛的结果。

(1)资产管理业务可增强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国外的美林、高盛等证券公司都设有资产管理部门,其利润占每年总利润的10%,而且呈上升趋势。

(2)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证券公司的业务发展。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任何一家证券公司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有较大的规模、良好的业绩纪录,都极大地提升公司的公众形象和市场影响力,对于公司的自我宣传、争取客户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3)证券市场本身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现阶段,能有资格从事大规模资产管理业务且投资于证券市场的机构并不多,允许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对建立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从达到维护市场的目的多有裨益。

3.可以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证券公司

资产管理业务已逐渐成为证券公司的核心业务,但仍找不到相关的法律作为明确的依据。2001年12月4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通知》,明确了证券公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应当获取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受托投资管理业务资格。没有获取资格的证券公司不得从事资产管理业务。

4.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创新

2001年以来,共有97家上市公司委托证券公司管理资产。38家证券公司受托理财118.91亿元。其中国泰君安、南方证券、国通证券等实力较强的券商受托资产居前列,受托的资产占上市公司委托资产的四分之一。国泰君安接受19家上市公司委托的金额高达17.8亿元。

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并不是资产管理业务。《证券法》第一百四十二条明确规定“证券公司办理经纪业务不得接受客户的全权委托而决定证券买卖、选择证券种类、决定买卖数量或买卖价格”,证券公司从事经纪业务只能以代理人的身份根据客户的指令进行操作。但是目前有相当部分的证券公司接受全权委托进行经纪业务,且多数协议订有保底条款,这将是证券公司未来的重大风险隐患。

与国外的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相比,我国的证券公司代客理财业务亟待规范。美国证券公司从事的投资管理是指导投资者同时拥有股票、债券、商品、不动产、流动资产或其他资产的行为。其收入结构范围非常广泛。而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实际上名不副实,实际的服务内容仅限于证券投资的代客管理现金业务,十分狭窄。

(四)基金管理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是适应契约型基金的操作而产生的基金经营机构。我国现阶段的基金按组织形态分,只存在契约型基金,而没有公司型基金。根据组建基金的信托契约,基金管理公司是基金的委托公司,对基金的信托资产承担直接的信托责任,负责基金具体的投资管理与日常操作。

1.成为基金管理公司的资格

基金管理公司是拥有独立的基金运营权的机构,处于投资基金制度的核心地位。因此各个国家无不从各个方面对基金管理人的任职资格做出明确规定。例如在主体资格、资产标准、管理人才、风险管理等等方面。

根据1998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必须经中国证监会审查批准。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主要发起人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2)主要发起人经营状况良好,最近3年连续盈利;(3)每个发起人实收资本不少于3亿元;拟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最低实收资本为1000万元;(5)有明确可行的基金管理计划;(6)有合格的基金管理人才;(7)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与以上条件相比,2001年《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在规定申请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具体操作环节上有两点新的变化。第一,扩大了发起人的范围。虽然上述《暂行办法》并未限制金融证券机构以外的法人参与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但目前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几乎都是证券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而《通知》规定,符合《暂行办法》所定条件的均可参与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对于拟申请作为其他发起人的机构,应当由主要发起人及证券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在充分考虑法律风险和行业风险的前提下自行确定。第二,放宽了公司组织形式方面的规定。目前中国已有的基金管理公司均为有限责任公司,而《办法》说明,还允许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设立基金管理公司。

2.基金管理公司的职责

基金管理公司作为资产管理人,要充当基金的发起人、管理者、经理人。具体来说,其主要职责是:

(1)申请成立共同投资基金,发布公开说明书;

(2)委托投资信托销售公司发行收益凭证、募集资金;

(3)依信托契约将基金的资产和现金委托给受托人保管;

(4)根据投资目标、对象、市场状况,计划运用资金,并向受托人发出买卖证券的指示;

(5)对基金资产的运用情况做出年度报告及说明书公之于众;

(6)分配投资收益及偿还本金;

(7)基金财产的解约。

3.基金管理公司存在的问题刍议

我国基金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运作处于摸索的阶段,因此,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的客户资产规模小。根据统计的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客户资产约920亿元人民币。截止2001年6月30日,世界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Fidelity管理的客户资产规模高达14791亿美元,另一个世界大型资产管理公司Alliance Capital管理的资产规模高达4650亿美元。我国整个基金业管理的客户资产规模约占Fidelity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产的0.75%。

基金产品和服务单一。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目前主要推出了股票与债券相结合的基金,而且,从投资原则和方向上看,大多属于增长型基金,债券基金和指数基金等类型基金目前尚未推出,产品的品种和类型极少。而且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由于没有提供公共账户、保险基金等产品,尚不能进行顾问式服务,只是主要针对封闭式和开放式基金开展管理和服务。

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我国已有的基金管理公司都是一些大的证券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而管理的又是利益主体缺位的契约型基金,很难避免有损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发生。

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如何以最小的风险为受益人谋取最大的利润是基金管理公司当前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而我国现在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集中投资,导致股票变现能力降低的问题普遍存在。

(五)保险公司

从1996年开始,中国实行了保险与银行、证券、信托分业经营的模式。《保险法》第104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自此,可运用的千亿保险金缺少畅通的投资渠道,保险公司手中的巨额保险资金收益率很低,以致影响了我国保险企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减缓巨额资金低效运用形成的赔偿与支付压力,也为了随着中国入世保险业的应对需要,中国正在打破保险业的分业桎梏。1999年10月29日,保监会颁发《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其中规定,经过国务院批准,保险公司可以开办投资证券投资基金业务。这样,中国的保险基金可以进入股票市场。2000年,这一比例提高到10%,部分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为15%。投资性保险作为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方式,使保险公司成为中国资产管理业一股异军突起的力量。

1999年,当平安保险在上海首推投资连结保险后,国内保险产品掀起了创新浪潮,陆续推出各种投资型保险险种。例如,分红保险是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上一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比例,以现金红利或增值红利方式分配给投保人的一种人寿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为包含保险保障功能、并至少在一投资账户中拥有一定资产价值的人身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在收取保费、扣除风险成本和管理费用后,余额按投保人的意愿投资,投保人承担投资收益波动的风险。可见,投资型保险兼有保险保障和投资理财功能。

投资型保险以其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功能,受到了广大保户的欢迎。据统计,2001年1至9月,投资连结保险保费收入为122亿元,同比增长939%;分红保险保费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2556%。在第三季度中,投资连结保险保费收入为40亿元,而分红保险保费超过57亿元①。具有投资功能的投资型保险,将成为未来中国保险市场、尤其是寿险市场的主导产品。可以说,中国的保险业进入了投资时代。

(六)其他非金融机构

除了以上几种从事资产管理的金融机构外,中国的资产管理业还活跃着其他名目众多的尚未被纳入金融机构的服务公司。例如,理财办公室、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管理公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顾问公司,等等。名称繁多,资产规模也不一而足。

四、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管

(一)对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监管的必要性

1.从理论上来说,资产管理市场上若自由竞争,将导致过渡产出。而对其进行监管就会起到与税收一样的效果,使产出符合社会的最佳需求量。因为,第一,监管增加了资产管理市场的进入成本,也增加了进入该市场的难度。对已存在的管理机构而言,阻止了潜在的对手的进入。第二,监管可以控制资产管理业垄断的产生。资产管理的高风险使相互竞争的经营者相互勾结来赚取高额利润,而监管打击了竞争中的欺诈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垄断的形成,保证资产管理市场适度的竞争性。

2.资产管理业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如同其他金融领域一样,投资者在选择资产管理机构时要对他们的可靠性进行有效地评估,而这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掌握专门的知识,这对一个投资者来说是不可能的。而且,资产管理机构在接受投资者的资产后,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管理和操作,投资者对资产运用情况的了解完全来自于管理机构。此时,需要有监管部门对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监督。

3.资产管理中,经营权和受益权完全相分离。投资者将资产交与管理机构之后,在理论上不再享有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机构对资产进行全权处置,所得收益在扣除管理费后交给投资者。管理人从事委托资产的投资决策与操作,但不承担经营后果;而投资者承担资产经营后果,但参与管理的程度有限。为了保护投资人的利益,显然需要监管措施的介入。

4.资产管理机构的客户具有广泛性。将资产交付给管理机构的是人数众多的投资大众,有机构也有个人。资产管理机构若出现问题,其影响甚大。因此需要严格的监管。

5.资产管理合同往往都期限较长。因此对于资产管理机构的信用与经营状况必须有严格的管理监督措施。

(二)资产管理机构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资产管理业在金融领域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事物。其监管随着这一行业的蓬勃发展也进步迅速。但与资产管理业的极度扩容和迅速发展相比,与国际上资产管理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我国对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管除了有金融机构监管的各种缺陷,还存在着许多独特的问题。

1.对资产管理机构缺乏统一的法律或法规进行监管。面对资产管理机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国没有一部统一的有关资产管理机构的法规。

2.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管机关的层次性。现行有权对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监管的机关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多样化。在1992年之前,一直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目前我国的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管部门分别是:信托投资公司由中国人民银行,证券公司与基金管理公司由证监会,保险公司由保监会,而其他名目众多的非金融机构仍处于监管的真空。这种监管体系容易导致权力的混淆或责任的逃避。

3.监管水平不够。资产管理本身就是一门融合金融、管理、法律、会计甚至数学的复杂的学科。它需要监管者广泛的知识面和专业知识。这对于证券、基金等金融工具仍处在稚嫩阶段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资产管理涉及最多的是信托知识,而信托本来就产生于西方国家,要在中国这块土壤上扎根需要一定的时间。监管者对此消化和吸收并掌握其精髓以运用于监管并不是短时间内解决得了的。

(三)资产管理机构监管政策的选择

高效、健全的资产管理机构监管体制是我国资产管理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结合上述现状和问题,改革我国现行的资产管理机构监管体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完全是势在必行的。

1.对业务的监管和对机构、人员的监管

资产管理业务的一个特点,是信息的不对称性。无论是通过发行股票、发售受益凭证,还是签发投资型保险单,投资人都不参与资产的经营管理,其收益是完全听任资产管理机构的经营的。因此资产管理机构的诚信义务(fiduciary duty)是业务监管的核心内容。在美国,上述股票、受益凭证、投资型保单都属于“证券”的范围。美国“证券”的概念包含范围很广,其目的就是让这些业务都受到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管辖,以阻止和处罚欺诈、内部操纵等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而监管这些涉及“证券”业务的机关是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而资产管理机构则由财政部的通货管理官、联邦储备银行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及各州的银行管理机构负责监管。这样,由SEC专门对资产管理业务进行监督,使资产管理业中的欺诈、不当操纵、内幕交易等问题减少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使负责机构监管的部门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资产管理机构和人员的检查方面,也解决了监管过程中的专业性问题。

由一个专门部门监管业务,由其他部门负责资产管理机构的开业、合并、变更组织、变更业务经营方法、设立分支机构等的审核批准和日常监管。

2.监管体系的安排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应由一个统一的机关监管所有主体开展的资产管理业务。但是对机构和人员的监管可以采取多重监管或单一监管的模式。在目前不具备混业经营管理的条件下,我国仍是实行分业经营管理。鉴于我国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机构有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等,而我国这些行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和管理,因此不宜由一个统一的部门进行兼业监管。而且我国目前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在金融市场上都处于弱势,如前者正处于国家政策扶持阶段,后者处于清理整顿阶段,这也表明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仍旧参差不齐。因此结合我国国情,我们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多重监管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3.监管主体的安排

既然多重监管是我国目前的选择,对各个资产管理机构应有其各自的监管机关。目前,由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分别负责对中国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管,这样对金融监管职能的细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信托投资公司的监管似乎还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根据我国监管分工,以及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出台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是其监管机关,然而,从信托投资公司的功能定位看,这一做法存在讨论的空间,值得进一步研究。

首先,信托投资公司的经营范围除了金融业务以外,还有一大部分是非金融业务。如企业重组、财务顾问的中介业务,代保管业务,资信调查和经济咨询,担保等等。对于这些非金融业务,按照现行的法律体系和国家的机构设置,由人民银行管理显得力不从心、容易导致效率低下。

其次,从我国金融机构监管体系的总体设置考虑,应该成立专门的信托监管机关,对信托投资公司实施监管。从证券和保险业的监管来看,原来金融机构全部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的高度计划经济下的监管体制,已经随着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1992年为加强对证券机构的监管,证券委和证监会成立;1998年又专门设立了保监会。中国的信托投资公司起步早于证券公司,而且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为适应这种发展,应该单独划分出一个机构负责其监管,例如,信托业监督委员会,这样才能使信托投资公司的监管更为有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机构管理司)

作者:李招军

第二篇:资产证券化与法律监管

【摘要】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具有分散经营风险、增加资金流动性、改变资产属性等特殊功能。而这种特殊功能挑战着传统的法律监管。为了保障资产证券化被合法使用,我们应当从资产证券化的全过程着手,实现证券化各个阶段参与主体权利义务的统一。强化法律监管,扬长避短,从而降低社会风险。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存在的问题 法律监管

资产证券化,通俗的说,就是经由原始资产的担保把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变为可以流动的资产。资产证券化的经营方式大大增强了资金的流动性,同时也提高了证券化主体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所以我们大力提倡并发展资产证券化。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积极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同时,因为资产证券化本身具有的特点,使得其很有可能被滥用,从而打乱金融市场的发展秩序。

一、目前资产证券化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

在法律层面,资产证券化制度是指通过发行关系当事人构筑一定的法律结构,将流动性不强的资产转化为一般私法上的有价证券形态,进而流通于市场的有关法律制度的总称。它涉及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形成了复杂的法律关系。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通过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来加快资产的流转速度,从而分散经营者风险。可见,资产证券化是通过金融衍生品的流通来实现的,所以目前资产证券化法律监管的中心是金融衍生品,可是这是不全面的,目前法律监管存在问题有,对证券化的过程缺乏监管,其实,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比非衍生品的流通过程更重要,它才决定着金融产品质量的好坏和市场风险的大小,但我们是避重就轻,并没有发挥法律监管应有的作用。并且也没有对不当资本风险发生后的追责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法律监管的制度并没有设计在著力点上,监管范围比较狭窄。

二、重构资产证券化法律监管体系

我们可以从监管范围的扩展和监管理念的改革这两个方面对资产证券化法律监管体系进行重构,加强对资产证券化衍生品流通阶段、资产整合阶段,风险产生后的追责阶段的法律监管。同时合理配置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不同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使其实现权利义务的统一。

(一)对资产证券化过程的监督

资产证券化中相关利益人在进行资产整合时,法律应尽可能的把资产整合中涉及到的义务更为详尽的囊括进来。我们应该根据风险对证券化产品进行一定标准的分级,并把它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而且应明确资产池中基础资产的准入标准。确立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分级标准,区别对待不一样的资本质量产生的金融衍生品,优级的风险最小,差级的风险最大,使投资者对其投资的产品有明确的了解,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投资。关于完善法规方面,应依据不一样的基础资产的风险,由证监会设置对应的分级标准,填补风险分级上的空白,并且制定不同风险级别的原始资产准入标准。

(二)对金融衍生品交易过程的监督

我们应当从三个角度来对衍生品交易过程进行监督,即强化交易过程中再证券化信息披露的义务、建立一个统筹性的衍生品监管部门以及加强外部评级机制的监管力度。在衍生品交易的过程中,衍生品可以进行再证券化,从金融理论层面来讲,证券化是可以无限制打包的,但是如果打包的次数越多,被掩盖的资本风险就可能越大。对此,我们的应对措施是强化信息披露义务,即当事人除了履行基础资本的信息披露义务,还应该将基础资产的情况追溯至实体经济领域,并对外公布证券化全过程的信息。还必须要求相应受益人对整合历史,打包过程进行披露,如果无法提供这些相关的信息就禁止衍生品进行上市交易。关于衍生品流通中监管的问题,根据资产证券化的特点,构建跨领域的综合性的监管体系。我国现阶段的资产证券化有很多机构都在监管,职权有重复部分,这样就造成对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所以重新设置一个全新的职能部门来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监督管理在短期内也是不可行的。因此,银监会、证监会对资产证券化过程可以进行联合管理,尝试联合制定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一般性监管制度,在此前提下,由两机构分别对他们管辖的不同领域的特殊情况进行立法,通过这种方法来减少监管之间的矛盾。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管理,可以设置联合统一的办事机构,对相应问题进行统一管控和处理,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对衍生品交易的跨领域监管。另外还应该发挥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的作用。

(三)建立资产证券化滥用的追责机制

资产证券化的权利人如果因为滥用权利,没有履行相关的风险提示和告知义务,使得投资人获得错误信息,从而导致投资失败并遭受资产损失,那么此责任就应当由权利人来承担。通过制定追责机制,督促权利人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来实现权责义的统一。必须在追责方面严格明确当事人的责任负担,通过惩罚机制树立法律权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纠正金融机构的违规行为。通过审查资产证券化阶段的资产,内部控制金融衍生品的上市,外部监督一系列的交易过程,规范事后追责机制,保证资产证券化不仅为参与证券化的主体创造利益,而且为社会创造利益。

社会总是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模式下进步与发展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去解决问题。对于资产证券化,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其发展过程,了解其内部构造,巧妙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其监管。建立科学的适用的资产证券化监督机制,保证满足各参与者利益要求的同时,也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利益,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磊等.信用评级失灵的法律治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第28页.

[2]杜怡静.金融商品交易上关于说明义务之理论与实务上之运用——对连动债纷争之省思.载陈聪富编.《民商法发展新议题》.清华大学出版2012年版,第127页.

[3]陆晓禾.社会资本为社会生产.载陆晓禾主编.《危机中的资本、信用和责任》.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法律实证分析——兼论山西省资产证券化的推行策略”(项目编号:2014-04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贾翠云(1989-),女,山西朔州人,山西财经大学2014法律学术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法。

作者:贾翠云

第三篇:企业国有资产财务监管探析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更新与实施,关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管的问题又被提上日程,也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 ,对目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会计监管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和必要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家企业管理监管部门 、企业的管理决策层以及企业财会部门共同努力地课题之一,同时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所在,旨在与行业内人士进行交流和共同学习。

关键词 国有资产 管理 会计监管 问题 探讨

企业内国有资产是企业在经营范围内所占用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生产经营用的资源的总称,随着企业现代化的管理建设与企业发展的要求,对于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其在会计监管上的问题也被明确,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和规避,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的会计监管问题进行高度的关注和快速的改善。

一、关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管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简单论述

要想让企业和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会计监管的力度和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对它的作用和重要性给予充分的说明,只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才能更好的执行和完成它的相关工作,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会计监管的作用和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是人民的共同资源,对它滥用、随意处置甚至破坏是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会受到国家法律制裁,企业内的国有资产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企业对其只有使用的权利,并没有处置变更的权利,这一原则是企业实施会计监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 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和成本核算离不开对国有资产的会计核算,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用资源,国有资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要想稳定的经营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国有资产的会计核算和监管问题。

(三) 企业做好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管工作,才能更好维护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并逐步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战略,企业的经营离不开国有资产,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会计监管是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的重要前提。

二、企业国有资产会计监管所存在问题简析

(一)国有资产核算的随意性和账实不符.企业的经营者缺乏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普遍认为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全部归企业所有,企业可以任意的调遣、使用,而國有资源的取得方式多为一次性的租赁和伴随着与政府部门签订的合同而来的,它在形式上的隐蔽性往往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忽略了国有资产的影响。由于企业对国有资产的认识不够,或者是进行随意的处置与更改,致使会计部门在核算时无力考察其所涉及数据的真实性,出现账实不符;或者是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达到某种财务上的目的弄虚作假,扰乱了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

(二)企业内部的财会部门工作人员素质低下,不能对国有资产的核算进行全面真实的监督、管理、核算,致使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失。

(三)企业没有完备的内控制度,不能有效的对国有资产实施完整的会计核算和监督管理,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具体的工作计划安排.由于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企业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的经营利润,往往缺乏综合性的管理措施与方案,难以顾及到国有资产的财务监管,使财务监管的工作有形无质,根本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对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来说还只是个概念,是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

(四)企业国有资产的会计信息不明确或者是缺乏.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会计核算的基础,企业财会部门的工作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企业本身对国有资产观念的淡薄致使员工和部门更是忽略了国有资产的相关会计信息,致使监管无以为据,更谈不上什么具体实施了。

(五)国家法律法规缺乏和监督监管工作乏力.国家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旧的会计准则仍然为不少企业所采用,致使企业在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管中拥有两套标准, 混乱了监管的正常秩序,国家在监督工作中也没有相关的审计部门和审计方案对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必要的审计和评估,造成了管理监督上的真空状态。

三、关于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会计监管的对策

(一)建立企业会计电算化制度,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收集和会计核算能力。企业的核算离不开信息的支持,会计电算化的建立对于加强企业的信息收集能力、数据处理速度和核算进程上有着巨大的帮助,这就有效填补了因为对国有资产的信息收集不全或者是没有信息所造成的核算空缺。

(二)建立合理的企业内控制度,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会计监管制度。没有明确的制度就不能让任务很好的完成,建立合理有效的企业内控制度和会计监管制度对企业的管理发展也是意义重大的有效措施之一,更是企业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管工作更好进行的有力保证。

(三)提高企业财会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公司所有人员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公司员工是进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及会计监管工作的重要实施者,是监管的主体,对他们的专业素质进行培养,更加有助于监管工作的完美进行与实施。

(四)加强国家监督职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国家的法律法规是企业实施国有资产管理和会计监管的有力保障,是国家对企业工作的合理性进行有效的审查审计的主要依据。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需要,保证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不受到损害,我们应该共同致力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会计监管工作的研究,以此完成国家的企业监管与扶持计划和企业盈利经营发展计划,但是国有资产的管理一直都是薄弱环节,目前也缺少相对应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进行借鉴,希望行业从业者和国家相关部门工作者一起努力,加大对这项工作的研究力度,为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杨满春.浅析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建筑经济.2008(3).

[2]罗铁山,李传勇.关于国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唐山学院学报.2005(6).

[3]卢鹏丞.关于加强会计监管问题的几点思考.科技资讯.2009(3).

作者:杨淑芹

上一篇:工程技术专业论文下一篇:免费班主任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