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声音是朗诵艺术的载体

2022-09-11

“朗诵是一门艺术, 是文学作品的延伸。当朗诵者以优美的声音, 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语言, 同时通过内心辅之以手势、眼神等动作, 绘声绘色地将作品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给听众以强烈的感受和艺术上的享受时, 朗诵就是融语言与表演为一体的艺术。”

1 声音和气息结合

对于朗诵艺术家的发声有较高的要求:吐字必须清晰、音质必须优美、声音必须赋予活力及感染力。所以, 这样的要求, 即便是天生的一副好嗓子, 不经锻炼, 也是难达到的。而且, 文艺作品内容的广博、形式体裁的多样, 思想感情的多彩, 准备时间的长短, 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有高度的用声技巧。

声音, 是运用人体内的气流, 缓慢地震动声带形成声音, 气流变化影响声音的响亮度、清晰度, 以及音色的优美圆润、嗓音的持久及情绪的饱满充沛。只有在呼吸得到控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运用声音。人们日常的说话呼之既出, 因而气息较浅, 声音不需要大的气息力量支撑。如果把日常说话的气息量运用到朗诵中来, 情感表达想引人入胜就难以实现。朗诵时声音的张力来自音高、音强、音色的变化, 这些变化的基础就是要有强有力的气息力量支撑, 因此, 强有力的气息是完成朗诵的前提, 也是朗诵者首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2 声音和喉部控制相结合

朗诵者每个人的喉部的具体形态和健康状况都不同, 在朗诵者发声的过程中对喉部的支配能力和支配技巧, 决定了音色特征和声音质量, 影响语言表情达意的效果, 还影响着发声器官自身的艺术寿命。作为用声的艺术语言工作者, 单凭自身优良的先天条件和自然能力, 是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的。

2.1 音高变化

由于朗诵作品的需要, 朗诵者声音一定有高低起伏的变化, 有较好的驾驭作品的能力和宽阔的音域。音域的位置每个人都不同, 人不能大幅度的改变自己的音域, 但可以扩展音域。首先要认清自身的自然音域, 然后在自然音域中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扩展音域, 还要遵循声音美的原则。扩展音域不能像邯郸学步, 这样反倒会把自己学坏了。一个人的音高偏高或偏低要看个人的喉部构造, 但在朗诵中, 在自身最自如的音高范围里, 中音偏低的位置用的最多, 也是朗诵者发音时最舒服的音高位置。另外, 音域的扩展还必须有气息的支撑, 要保证声音的质量, 又要扩展音域, 就要在气息供给足够的条件下让音域扩展。

2.2 音量变化

音量是物体振动时声音的客观量, 从语音发声学角度来看, 在音高稳定的情况下, 音量取决于发音体镇定的幅度, 振幅越大, 气息量增加, 音量就越大。每个人都有发声最舒服的状态, 如果片面的追求音量而使朗诵时声音出现嘶哑或者僵硬, 忽视自身的嗓音条件单纯增加音量, 这样获得的声音是不美的。音量的大小与朗诵者的情绪和表现欲望有关, 表现欲望愈强烈, 音量也会随之增大。

例如关山的作品朗诵作品《海燕》中, 文字里表达的力量的强弱使音高和音量起伏变化, 第一句交代环境, 是渲染气氛的, 其中出现主角的一句“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处理时音高和音量相对加强, 表达出海燕矫健、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姿。“高傲”给海燕的行动赋以情态, 赋以人的神韵, 音高和音量都应加强。文章的第二段, 从“声音”里正面阐述了海燕“叫喊”的深刻含义──“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乌云听出了欢乐”, “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朗诵家用排比句式渲染了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气概, 随着情绪的积累, 音高和音量的逐渐增强, 将朗诵推向这一部分的高潮。

2.3 音色变化

在朗诵作品中, 朗诵者不同, 声音特质也不同, 对稿件的理解也不同, 表达手法和表达习惯都有所不同, 所以, 同一篇稿子, 不同的朗诵者, 表达的效果也就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发声特点, 具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色, 朗诵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别人不可复制, 只能模仿, 而艺术的价值是创造, 朗诵者本身的声音特点使稿件表达出不同的意境。讲到音色不同的韵味, 舒婷的《致橡树》, 丁建华和林如都朗诵过此作品, 因为两个人音色有差异, 因此朗诵中表达的情感就不一样, 带给受众的感受也不同。丁建华的作品中“木棉”的形象给人的感受是柔弱中带着坚贞, 恬静而文雅, 展示出来的形象是女人的心像雨露, 滋润着这一方土地。她朗诵时声音虚实结合, “凌霄花”、“痴情”、“泉源”这些字虚化的处理显示出女性的温柔亲切多一些, 甚至“险峰”这样有力量的词她运用自身的音色处理时都会觉得不那么“险”了, 更表现出女人柔美的一面。而林如作品的“木棉”给人的感受形象热烈而明朗, 在朗诵中, 表达树木生存的必需条件中“日光”和春雨贵如油的“春雨”时, 音色明亮, 给人的感受就不是博爱, 而是对橡树奉献的爱。整首诗的朗诵让人感受到“木棉”也是树, 虽然弱小, 但是仍能顶起半边天, 冰霜风雪也无法将它摧垮, 声音表达中嘘声运用较少显示出女性坚强的性格, 属于大女人类型。

3 声音和发声体共鸣相结合

朗诵家焦晃的声音洪亮而有磁性, 践离的声音低沉而哀伤, 瞿玄和的声音掷地有声, 这样漂亮的声音形式是由于他们合理的运用发声体的共鸣才能得到的, 声道的共鸣作用是任何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 它一方面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语言, 另一方面还能使语言具有各种不同的色彩。善于控制声道共鸣, 是使语音清晰, 声音得到美化和色彩多变的一种能力, 这正是朗诵家所需要具备的声音形式。朗诵中的声音从“自然的声音”到具有美感的声音, 从无意识的呼吸动作到经过训练的呼吸控制, 音高、音强、音色体现的声音的美感不是做好一项就行的, 必须是发音器官共同协调配合形成的声音形式的美。朗诵中声音是通过话筒传输的, 话筒可以帮助声音的美化, 更具有感染人的功效。在朗诵时, 运用较多的音高位置是中音偏低的位置, 结合共鸣, 就会使声音浑厚、结实、有力;声音的明亮度、润泽度也会大大提升。

经常会听到有赞美人的嗓音, 像银铃般清脆明亮, 如珍珠圆润饱满, 浑厚而有磁性等等。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同样的树叶,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发声特点, 发音器官厚薄、宽窄不同, 发声时就会具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色, 朗诵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别人不可复制, 只能模仿, 而艺术的价值是创造, 朗诵者本身的嗓音特点使稿件表达出不同的意境, 这些美好的声音在耳边回响, 让人尽情享受朗诵艺术的魅力。

摘要:朗诵要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 声音具有弹性变化才能更准确表达稿件内涵, 普通话语音规范是声音弹性变化的前提, 在规范的前提下对声音进行修饰和美化, 才能更好地传情达意, 开阔人的思维空间, 给受众美的享受。

关键词:声音,朗诵,载体

上一篇:吻合器在门静脉断流术中的应用价值下一篇:清新“龙女”张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