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简介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老舍的简介范文

老舍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 、 《猫城记》 、 《离婚》 、 《牛天赐传》 、 《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 、《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 、 《月牙集》 ,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 ,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 ,散文杂文集《福星集》 ,剧本《龙须沟》 、 《茶馆》等。

文革中,同许多老一辈爱国文艺家一样,老舍遭到了恶毒攻击和迫害。1966年8月24日,他被逼无奈,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终年67岁。 作品简介:《骆驼祥子》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二十年代末期

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堕落的故事,无情地批判了那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的主题思想。《骆驼祥子》问世后,被译成十几个国家的文字,产生较大影响。 故事梗概:

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18岁时,不幸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便跑到北平城来赚钱谋生。他既年轻又有力气,不吸烟赌钱。他认定拉车是最好挣钱的活儿。他咬牙苦干了3年,终于凑足了100块钱,买了一辆新车。他激动得几乎要哭出来。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他幻想着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能开车厂了。

祥子每天放胆地跑,对于什么时候出车也不大考虑,兵荒马乱的时候,他照样出去拉车。有一天,仅仅只是为了多赚一点儿钱,他竟然冒险把车拉到了清华,结果在抄便道的途中连车带人被十来个兵捉了过去,给大兵们干活,连车都给兵营收了。他自食其力的理想第一次破灭了。 后来大兵吃了败仗,夜里祥子趁乱混出了军营,并且顺手牵走了部队丢下的3匹骆驼。天亮时,以35块大洋把3匹骆驼卖给了一个老头儿。从此,他就得了一个外号,叫“骆驼祥子”。回城的路上,祥子突然病倒了,等祥子病好后,便进城向原来租车的人和车厂走去。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是快70岁的人了,只有一个37岁的女儿叫虎妞。虎妞长得虎头虎脑,像个男人一样。刘四爷很喜欢祥子的勤快,虎妞更喜爱这个傻大个儿的憨厚可靠。祥子把30元钱交给刘四爷保管,希望攒满后再买车。

祥子没有轻易忘记自己的车被抢的事。他恨不得马上就能买上一辆新车。为此,他不惜和别人抢生意。祥子在杨先生家拉包月,受了气,只待了四天就离开了杨家。心事重重的祥子回到车厂已经是晚上11点多,被虎妞几杯酒引诱,便和她睡在一起了。醒后的祥子感到羞愧,并且觉得有点危险。他决定离开人和车厂,跟刘四爷一刀两断。

于是祥子去了之前的拉车主曹先生家去拉车,曹先生也对他很好。一天,虎妞告诉祥子她怀孕了,祥子非常吃惊,虎妞把祥子存在刘四爷那里的30元钱还给他,并要求他腊月二十七给刘四爷拜寿,讨老头子喜欢,再设法让刘四爷招他为女婿。

祥子在街上拉车时,遇到了老马,他没钱给孙子买包子,不能让孙子饿肚子,于是祥子便买了几个包子给了老马,老马对他很感激。老马感叹,一辈子做车夫就是死路一条,穷人活该死,再要强也没用。

祭灶那天晚上,铺户与人家开始祭灶。大约9点,祥子拉着曹先生由西城回家,一个侦探骑自行车尾随他们。曹先生吩咐祥子把车拉到他好朋友左先生家,又叫祥子坐汽车回家把太太少爷送出来。祥子刚到曹宅,便被孙侦探抓住,孙侦探是当初抓祥子的乱兵排长,他骗走了祥子所有的钱,使祥子买车的希望又一次成了泡影。不久,曹先生一家离开了北平。第二天祥子只得回到人和车厂。

刘四爷的生日很热闹,由于心里不痛快,他指桑骂槐,把不满倾泻在祥子和虎妞身上,于是虎妞忍不住生气,告诉刘四爷她怀孕了,孩子是祥子的。他不愿把女儿嫁给祥子,害怕祥子继承他的产业,要祥子滚蛋。虎妞并不买父亲的账,和祥子在一个大杂院里租房子成了亲。祥子坚决要出去拉车。虎妞拗不过他,只得同意。如今的“人和车厂”已变为“仁和车厂”。刘四爷把一部分车卖出去,剩下的全倒给了一家车主,自己享福去了。虎妞给祥子100元钱,买下了同院二强子的一辆车。怀孕的虎妞不爱活动、爱吃零食,导致胎儿过大,结果难产死去。为了给虎妞办丧事,祥子逼迫卖掉了车,祥子的努力全白做了。

邻居二强子的女儿小福子表示愿意跟他一起过日子。祥子从内心喜欢小福子,但又苦于无力养活他们全家。只好狠心离开并许下承诺。并去曹先生家应允拉包月,谁知回去到四合院却见不到小福子,后来得知去了白房子。 堕落之后

他要让那些恶心人都死,而祥子得要强的活着,他的生命再次燃起了希望。他又重新找到了曹府,曹先生答应祥子还拉包月,而且愿意把小福子也一并接来。祥子觉得生命又有了希望,他又从死里活了过来。可是四合院却见不到小福子,通过问别人祥子得知小福子去了白房子,因此便去找她,谁知小福子因为折腾过度,上吊自杀了。因此祥子开始堕落,抽烟,耍坏,犯懒,对车也不再爱惜。刮风下雨他不出车,身上有点酸痛,一歇就是两三天。在巡警眼中,祥子是头等的“刺儿头”。

一次拉车,祥子又碰到了刘四爷,刘四爷问祥子女儿的下落,祥子说死了也没告诉他虎妞埋在哪里就这么甩头走了。对刘四爷出过这口恶气,祥子的心又有了气息。

他所有的希望都破灭,再也没有了生活的希望,不能要强就只有使劲堕落。祥子为了赚钱用了所有阴狠坏的招,最终他举报出卖了阮明,成为一个小人。祥子也不再拉车,什么来钱快他干什么,甚至出卖曹先生。祥子他吃喝嫖赌,渐渐成为一个堕落,无耻,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在祥子心里,什么事都是“那么回事”,有便宜他不能不占。祥子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本文痛斥了压迫人民的无德之人,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压迫,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也揭示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主题。更体现了人是随环境变换而改变的动物,可谓是最不堪一击的。人性的丑恶在此暴

露无遗。老舍无情的批判了这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作品简介《茶馆》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老舍写作风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第二篇:关于老舍的故事,老舍小时候的故事

篇一:老舍的小故事

老舍的小故事

19岁当小学校长

靠一位富有而善良的人的资助,老舍9岁进了小学。老舍的小学同窗、后来的大学者罗常培形容他“一个小秃儿,天生洒脱、豪放、有劲,把力量蕴蓄在里面而不轻易表现出来,被老师打断了藤教鞭,疼得眼泪在眼睛里乱转也不肯掉一滴泪珠或讨半句饶。”老舍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后,更是样样出色,成了校长最得意的弟子。所以他一毕业,才19岁便做了方家胡同市立小学的校长。

“最伟大的字——饭”

老舍的生活一直不富裕,他曾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字——?饭?——给我时间与饭我能够写出较好的。”在抗战时的重庆尤甚,那时老舍特别关心好友吴组缃先生家养的一口小花猪。小猪病了,老舍建议吃药、发汗,又专程探病,不过养猪不是为了当做宠物,而是希望到了冬天大家都能分上几斤腊肉。老舍说那年月“猪比人还贵呀!不过每逢有朋友来,老舍就不惜典当衣服买点酒菜。有一次卖了一套旧西装买了饭,碰巧遇上一个卖猫头鹰的,就顺便把猫头鹰也买回来了,一时传为笑谈。

“写着玩”写出的大师

老舍的第一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在伦敦东方学院教书时写的。闲着就写点,老舍说只是“写着玩”。完稿后念给同在伦敦的许地山听,许地山笑得一塌糊涂,建议老舍寄到国内去。两三个月后郑振铎编的《小说月报》连载刊出。后来老舍又写了《赵子曰》,念给宁恩承听,他也笑得把盐当糖放到了茶里。

老舍如何写《四世同堂》

老舍在重庆北碚安家后,许多朋友前去看望,向胡絜青询问北平沦陷后的情景。胡一次又一次讲述了北平沦陷后人民的苦难,这些真实的细节为老舍酝酿新作提供了详细的背景材料。1944年元旦,老舍开始写以沦陷了的北京为背景的百万字小说《四世同堂》。他说:“必须把它写成,成为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老舍的卧室兼客厅兼书房,夏天三面受阳光照射,到夜半热气还不肯散,老舍说:“墙上还可以烤面包。我睡不好,睡眠不足,当然头昏。”头昏和常患疟疾,到年底才写完第一部30万字的《惶惑》。1945年老舍在《八方风雨》中写道:三十四年,我的身体特别坏。这些病痛时常使我放下笔。本想用两年的功夫把《四世同堂》写完,可是到三十四年底,只写了三分之二。这简直不是写东西,而是玩命!”

老舍还有过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老舍三岁那年,就没了父亲,母亲靠给穷人洗臭袜子养活他。到九岁,他还不识字,后半生就将是一个提篮沿街卖樱桃的小贩吧。一位好心的刘大叔资助了他,老舍上学了,中国多了一位作家。

刘大叔是有钱人,也是大善人。他办贫儿学校、粥厂、慈善事业,把钱多多施出去。后来出家为僧,人称宗月大师。坐化后,烧出许多舍利子。刘大叔以肉身实践了“死而富有是可耻的”这一句几十年后才被人说起的话。

宗月有个女儿,小时候,老舍常去刘家玩,爱上了她。海棠花开的时候,两个小儿女说过一句两句没有意思而甜美的话、富小姐和胡同串子,身份差太远,婚嫁谈不上。但知道她没有定亲,令他安心。

后来老舍出了国,刘小姐随父出家为尼。过了好些年,老舍回国了,刘小姐成了暗娼。其间,发生了什么?无从推测。可能那尼庵本来就不干净,刘小姐错入了虎口;也或她是“一向吃好的穿好的惯了。为满足肉体,还得利用肉体,身体是现成的本钱”。。。。。。总之,一个黄花大闺女,想青灯古佛过一辈子——哪儿那么容易。全世界都是嘿嘿冷笑的恶势力。他千辛万苦找到她。她剪了发,脸上有很多粉和油,洗净了大概像一个病中的产妇。她始终不正眼看他,虽然脸上并没有羞愧的样子——她应当有吗?

他还爱她,但这爱成了苦酒,折磨他。他们原本本不当户不对,现在更加如此,只是高低掉了个儿。朋友看出他的悲苦来,没直说,假装闹着玩地暗刺他,意思是,她不配他。她不配?她本来不是大小姐吗?她沦为赤贫,不也因为她父亲的慷慨施舍吗?而老舍,其实也是受益人之一呀。不过,给是自愿的,得到的人,不欠她们家。反之,如果邀恩图报,那她就是无赖小人,受者更加心安理得。这叫什么道理?但这确实是道理。

老舍没娶刘小姐——是他想娶而刘小姐不肯,还是他根本没打算娶?再爱她,大概也不能把一个暗门子用大花轿接回家去。我们很难知道真相了,他的记忆被打散了,放在他的小说里、散文里。一幅最美的画,碎纸机里走一遭,也就全是纸屑,什么也拼不出来。老舍34岁,才在朋友劝告下结了婚。

他一直记得她。她是为弟弟们给虎妞下跪的小福子,祥子爱过她,这爱情不因为一个是车夫一个是暗娼,而稍减其美或者震撼。她也是月牙儿,清清醒醒明明白白走这另一条路,因为“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是女人得卖肉”。她是他的记忆,一点点微神,一个没有故事的主题。老舍老在提海棠花,“她家里的那株海棠花正开成一个大粉白的雪球”,“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像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他死后但愿葬在海棠树下,或着。。。。。。他什么也做不了!

最后老舍还是与胡絜青结婚了~

老舍与周恩来

篇二:舒乙追忆父亲老舍

舒乙追忆父亲老舍:最是恋家人 | 凤凰网读书会如果一座城市曾经的辉煌、繁华甚至苦难与萧条可以在作家的笔下重现,那么毫无疑问,老舍之于北京,相当于张爱玲之于上海、昆德拉之于布拉格,或者狄更斯之于伦敦。茶馆、祥子,月牙儿,先生笔下各色虚构的人物构成了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北京,一个饱经风霜仍优雅、闲适、沉稳的北京。 一湖之间,大师远去,他年老羸弱,却有着文人的硬骨头,这骨头,撑起了中国人的脊梁和文脉,亦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注脚。城墙还在,但已被扒开了许多豁口;花儿照开,少了疏影横斜的暗香浮动。本次凤凰网读书会请到老舍先生之子、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和人民大学文学院长孙郁教授,就让我们跟最了解老舍先生的人一起,聊聊这位最不该被遗忘的文学大师。

■要点

舒乙:《月牙儿》里“妈妈”的原型正是老舍的母亲

舒乙:老舍替绝大多数没有话语权的中国民众发声

■文字实录

舒乙:《月牙儿》里“妈妈”的原型正是老舍的母亲 生下来老舍先生的时候,妈妈年岁已经大了,大概过了四十。老舍先生是她的幺儿子,排行第九。那个时候妇女都生得很多。生产的时候大出血,昏死过去。腊月二十三北京冷的要命,生下来就把这个新生儿扔在地下了,大家都在忙着救产妇。他的大姐知道妈妈又生小弟弟了,匆匆忙忙地由婆家赶回来,进门一看小弟赤身露体的给扔在地下,她一把就把他抱起来揣在自己怀里头。后来老舍先生写文章说“大姐的眼泪是我生命的洗礼。”她把他给救了。 老舍先生出生的时候家里还不是特别穷,他的父亲是一个护军,是一个旗兵,这个“旗”不是骑马的“骑”,是旗人的“旗”。清朝政府有二十四个野战军,其中满族、蒙古和汉族各八旗。二十四个旗实行同一种生活制度和管理制度。老舍先生的父亲是一个旗兵,是皇帝的御林军,负责看守紫禁城。住在家里,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去上班。八旗分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的人派兵守卫紫禁城,就是现在的故宫。下五旗负责守皇城,皇城是什么呢?紫禁城外还有一道城墙,紫禁城和皇城之间全部都是皇帝的附属机构。老舍先生的父亲负责守这里,他的武器非常有意思,是一个大刀片,但是这个大刀片特别薄,哗啦哗啦的拿来练武差不多,实际上不能砍人。腰里头别一块腰牌,木头板儿上头写着四个字--面黄无须,面黄没有胡子,没有照片,只能靠文字说明外貌特征。

老舍先生的爸爸是一个烈士,后来我在故宫找到了一个庚子年间的抚恤名单,这个名单公布了十六个战死在天安门广场巷战中的人。其中第九名是永寿,被正式地记录下来。烈士的家人是有抚恤金的,但抚恤金少得可怜。清朝末年钱粮不能按期发了,发下来的也成色不足,于是老舍先生一家不到半年就沦为穷人。

老舍先生的妈妈是位很要强的妇女,她给别人洗衣服,洗臭得要命的、硬得不得了的店员的布袜子,脏衣服,常常被这些东西熏得吃不下饭。她的手非常粗糙,老舍先生写文章说,“要是用她的手背来给我挠挠背上的痒倒是挺好的,但他说不敢这样要求。”因为没有奶水,

所以他常常讲“我是靠我妈妈用糕干把我养大的”。什么叫糕干呢?北京到天津之间有一个杨村,杨村有杨村糕干,实际上就是用面做的一种类似压缩饼干的东西,用点热水,和一和就成糨子,就喂他那个。老舍先生很幽默,他说因为自己是吃那个长大的,所以长大了以后一脑子的糨子。 他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身体非常弱,弱到什么情况呢?他们的邻居后来反映说,这个小孩到了三岁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一天到晚一个人偎在炕上,给他一个小棉花球或者一个小面团,一个人能玩半天。后来好不容易到四五岁才勉强能走路能说话,但是没有玩具。他说他仅有的玩具是在南房一个破屋子里头找的几个泥饽饽的小模子和两副涂了红颜色的羊拐。还有就是门外头大槐树上的吊死鬼,那是不要钱的玩具。他的妈妈除了洗衣服以外,还当佣人当女工,到学校帮着女老师打饭洗衣服做活计,这样把还孩子养大。 后来当然哥哥也走了,姐姐也出嫁了就剩他一个人跟着寡母,两个人相依为命。他一辈子都非常尊重他的妈妈。他说自己的性格跟妈妈特别像,妈妈是一个特别利索的人,性格直率,为人热情,需要帮助别人的时刻总是跑在最前面。他还说自己有过几十位老师,但启蒙老师是一个不识字的妈妈,她给了他的生命的教育。爸爸的小盒子埋在现在的海淀区明光村,妈妈经常背着小儿子,出西街门,走很远的路去给爸爸上坟。冬天的时候会在路上买几个热栗子给他抱在手里头取暖。到了之后把他放在一边,妈妈就开始抱着坟头哭。天上有几个乌鸦,非常悲惨地叫,天慢慢黑了,这时候妈妈有点害怕,背起他来就往回走,要走很长的时间。月牙儿出来了,他就看着月牙儿跟着他们走。所以他后来对这个月牙儿的印象很深,写过一篇非常棒的中篇小说,叫《月牙儿》。小说里的象征意象,就来自他小时候的印象。《月牙儿》里头的那个“妈妈”的原型是他自己的妈妈。

他经常讲自己小时候又穷又孤单,所以他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大家都知道他那些有名的小说、戏剧,绝大部分是悲剧。这跟他的出身有关系。我从事文学研究以后,第一个作品就是研究老舍的童年。想了解一个作家,必须知道他的童年,童年可能给他一辈子的印记,这对了解这个作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是一个贫苦旗人家庭的孩子,到他该上学的时候妈妈没有办法,准备给他一个小筐子,让他到街上去卖花生米,稍微再长大一点就送他到店铺里去当学徒。哪知道到了七岁的时候,突然胡同里来了一个大人物,这个人叫刘寿绵,外号“刘善人”,大概这是一位大官大贵族。两家的祖辈有过密切的接触。舒家的妈妈比这个刘善人岁数要大,所以他管她叫大姐。“大姐,我知道你有个小儿子,跟我的女儿同岁,我女儿7岁应该上学了,我有一个私塾,可以领他去上学。学费、衣服的布料、课本你都不用管,我来出,明天就带着他上私塾。”这个私塾离护国寺旁边的小羊圈胡同只有半里路。正觉寺当时是个老道的庙。一进门有一个大殿,那就是刘善人的私塾,他把老舍先生拉着进了私塾,并由他来负责一切。如果不是这个偶然的原因,老舍先生不可能成为知识分子。他从这以后,就慢慢的转到小学、中学、师范学校,最后成了一位作家。他对这个刘善人感恩不尽。

抗战的时候,老舍先生到了重庆。而这位“刘善人”最后当了和尚,成了北京的一位高僧。他的法号叫宗月,宗教的“宗”,月亮的“月”,1942年圆寂。这个消息很快传到重庆,老舍先生写了一篇悼念他的文章《宗月大师》,最后他提到,“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今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但是非常奇怪,他由私塾转到正规的公立小学以后,该上中学了,他上的是北京三中,但是刚上了半年,妈妈就拿不出钱来了。正好这个时候北京师范学校第一届招生。慈禧被“打疼”了以后,有着非常厉害的改良措施,比光绪皇帝原来提的要进步很多。其中一个很大的政策,就是在全国各地设新的师范学校,公立的,免费培养小学师资。一切课本一切课程设置学日本,学明治维新。这样的学校开始在北京招生,叫北京师范学校。招收50名,择优录取。老舍先生没有告诉他妈妈,偷偷去报名,一千人取五十个,他完全凭自己考试进去了。进去以后才发现,同班同学绝大部分是河北人,乡下的,口音很重,但是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原来北京人不怎么念书。

这个学校是中等师范专科学校,所以老舍先生没有大学的学历。但是这个学校特棒,先从待遇上说,一进去就发衣服,两身呢子制服、皮靴、帽子,住校,管吃管住免学费。所有的设施都是洋式的,手风琴、洋鼓、洋号,真枪实弹的军训,不要一分钱。所以当时口头上有这样的传法“师范、师范,白吃饭”。他是第一届毕业生,他进去以后特别用功,而且他口才很好。毕业的时候是1919年,平均总分第五,前三名派到日本留学,第四第五第六直接当小学校长,所以他这个第五名就被派到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那年他19岁。进门就跟妈妈说:“您可以歇下了,以后我来养你。”妈妈的回答是一串的眼泪,这样他算是走上了正规的人生道路。

老舍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治校有方,两年以后就获得晋升,当了一个收入丰厚的教育官,这个教育官叫劝学员。全北京市一共有四个劝学员。北郊一个,东郊一个,南郊一个,西郊一个,他是北郊的。城中间还有一个劝学长,一个五个人。这个是类教育职业,教育职业管中学小学,劝学员管私塾。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外所有的私塾归他一个人管。薪水也高,一个月一百四十块大洋,一个中学教员工资只有四十,最低一级的公务员是街上的巡警,一个月六块,要养家糊口还有富余,他一个人一百四。在当时绝对是个大富翁。

但是老舍毕竟是老舍,两年以后主动辞职了。他不愿意面对勾心斗角,想要每天陪着孩子,于是去了南开中学教书,薪水降为每月四十但是甘心。

舒乙:老舍替绝大多数没有话语权的中国民众发声 后来,妈妈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走了55天,徒步经过整个河南到了重庆,和爸爸会合,这个时候已经1943年了。1946年他又走了,到美国讲学去,一住四年,解放了才回国。重庆解放了妈妈带着我们几个孩子也回来了。1950年在北京一家人团聚了,他就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小院子,不愿意离开家。开人大会、政协会,他从来不去住,连吃午饭都要回来,非常恋家。他在家里养花,挂画,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布置摆设,这样子一直到他去世。去世的故事太悲伤了,我不愿意说,他是这么成长过来的,中间经过了很多的波折,走了很多自己选择的道路,最后终于成了这么一个人。刚才孙老师提到的那些他的价值,我觉得都非常准确。我来补充一件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在没有得诺奖之前写过法译本《四世同堂》的序,他在序里说他最喜欢中国作家是老舍。《四世同堂》让他想起了沦陷的巴黎,念起来特别亲切。勒克莱齐奥在诺贝尔奖授予仪式的发言里说他有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叫老舍,是一位中国人。他说老舍的价值在于为没有话语权的绝大部分中国穷人说了话。

确实是这样,旧中国97%的人是文盲,而且特别穷,于是就要闹革命。勒克莱齐奥说中国穷人的代言人是老舍,他让人们了解了中国人民,了解了中国的悲惨,了解了中国为什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都喜欢讲“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认为他们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几个集大成者。当然鲁迅是没得说,孙先生是研究鲁迅的,鲁迅的评价严格地说改革开放以后没有升也没有降,

更加符合他原来本身的面貌,还是有很多人研究他。郭、茅、巴、老、曹地位变化很大,有的人下降得很厉害。上升最猛烈的是老舍,现在老舍的读者大概跟鲁迅的一样多。 当时中国和苏联关系不好,大家知道当时的政治局以文人为主,康生、陈伯达、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全是文人,他们说苏联在搞《猫城记》肯定是反华、反毛、反共、反文革,咱们得研究一下怎么来回击它。除了这几个文人政治局委员以外,还有一堆武人,黄永胜那一批人,还有谢富治,公安部长兼北京市革委会主任,他们让每个人去看一遍《猫城记》。解放后《猫城记》是禁书,一时找不到,他们就把解放前晨光出版社的找来。后来大家一致认为苏联翻译这本书、捧这本书是反毛、反华、反共、反文革,直到最后周恩来总理说了两个字:“未必”,引起了很大的风波。 后来老舍之死跟这个也有点关系,红卫兵说他是“反共老舍”,拼命打他,最后很悲惨,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接回家以后第二天就出走投水。投水是他的人生观。我后来研究他,特别是研究他的身世,我就比较注意这个事情。抗战时他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长,他发起了一个节日叫“诗人节”,把每年阴历的五月五号端阳节定为中国的诗人节。他每年要写一篇文章来纪念,1941年就写了一篇《诗人》,他说诗人可奇怪了,别人高兴的时候他老说丧气话,跟人家倒着来,而且平常奇装异服,头发长长的,怪得要命。别人悲哀的时候他大声地笑,可反常了。但是国家民族有祸患的时候,就会挺身而出,老舍先生用六个字来概括--“殉难、投水、身谏”,这个实际上是讲他自己的人生观。 1944年,日本人突然由贵州独山方向包抄重庆,重庆大乱。大家开始向西跑。由南京跑到武汉,由武汉到重庆,由重庆到西康跑,再往现在阿坝那一带跑。重庆有一个文人叫王冶秋,这个人是冯玉祥身旁的一个地下党。他跟老舍先生关系非常好,写了一封信由重庆寄到北碚,问老舍:“听说重庆大乱准备往西跑,你怎么办?”老舍先生给他回了一封信,这封信王冶秋居然一直保存着。文革以后老舍先生平反了,他把它拿出来发表,老舍先生信里是这么写的:“我看不出来向西跑有什么用,何况我又不知道我朝哪儿跑,好在嘉陵江近。”这个信说明了他的人生观:国家有祸患的时候他愿意去投水。所以当文革给了他这么大的侮辱,他决定投水。他在西街口外的太平湖那儿坐了一天,深夜自己走到水里呛水而亡。第二天清晨有锻炼身体的发现水里站着一个人,距离岸边不过四五步,那个就是老舍先生。他把自己的衣服挂在树上,人家翻他的兜,翻出了一张名片,他的名片就印了两个字“老舍”。 据说当天(1966年8月24日)有上千人去看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个时候他67岁,如果他能像巴金、冰心、臧克家那样活到99,活到100,他肯定还有非常棒的著作问世。他晚年曾说过还有三部长篇小说要写,都酝酿好了。第一部自传,就是现在的《正红旗下》,《正红旗下》一共才写了八万字,11章,刚写到一岁就终止了。第二部写天桥,第三部写八大胡同。如果这三部真能让他完成,那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当时我们千方百计地把《正红旗下》他没写完的八万字给转移了,那时候冒了很大的风险,东躲西藏,文革后得以发表出来。老舍先生的一生非常悲哀,他那么爱国,那么热爱生命,对人民那么好,最后却是那样一个下场。

篇三:论童年经验对老舍创作的影响

目录

要 ·····································································································································

键词 ··································································································································· 1 % 《关于老舍的故事,老舍小时候的故事》出自:百味书屋

第三篇:老舍的故事范文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清光绪二十四年生于北京西城小羊圈儿胡同的贫民家庭里,上有三个姊姊和一个哥哥,老舍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舒永寿,是满清正红旗的皇城护军,1900年八国联军,他在与侵略者的巷战中身受重伤,全身被炸成肉花,死于北长街的一家粮店中。从此,老舍一家原本清苦的境况更是雪上加霜。

老舍家境困苦,使他的求学道路上也坎坷多艰。从私塾、小学到中学,经济上十分为难,数进数出,还是母亲咬了牙作难和好心人资助,最后才得以进入北京师范学院。

老舍在北京师院的五年学习生活,成绩一直是上等,还受校长方环和语文老师宗子威的影响,开始写诗、散文和演讲,光芒毕露,这是在文化基础上奠定他将来创作生涯的第一步,也是他将来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起点。

毕业之后,直接被派任公立小学校长。任上,五四运动爆发,虽不能直接参加,但是反帝国、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潮流,启示了他的思想:

假若没有‘五四’,我很可能终生作这样一个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我绝不会忽然想洗去搞文艺。

以前我以为对的变成了不对……这一下子就打乱了两千年来的老规矩,这可不简单!我还是我,只是我的心灵变了,变得敢于怀疑孔圣人了!这还了得!假若没有这一招,不论我怎么爱好文艺,我也不会想到跟才子佳人、鸳鸯蝴蝶有所不同的题材,也不敢对老人老事有任何批判。

这运动使我看见了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明白了一些救国存亡的初步办法。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中国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做洋奴。这两种认识就是我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

文学革命使他感到狂喜,他开始以白话文创作,写下了他第一篇习作《小铃儿》,叙述小孩子打洋人的故事,这无疑是老舍爱国主义的一个开端。

二十五岁,老舍受聘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华语教员。为了学英文,他开始拚命地念小说,其中威尔斯、莫泊桑、梅瑞狄斯、特别是康德拉(黑暗之心)对他影响甚大,他喜欢这些近代小说写实的态度,尖锐的笔调。这些小说已成为社会的指导者,人生的教科书;不只提供消遣,而是用引人入胜的方法作某一事理的宣传。

到了英国,我就拚命地念小说,拿它作学习英文的课本。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离开家乡时自然想家,也自然想起过去几年的生活经验为什么不写写呢?老舍‘想家’,其实是想在国内所知道的一切。那些过去就像图画,常在心中往回不已。他开始动笔,舍弃中国小说章回体的旧形式,加上往日的生活经验及他富有幽默的特点,大胆放野地写下去,写成三篇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及《二马》,显示其独特风格和观察的特殊生活领域,为其文学之路,奠定重要基础。

三十一岁回国任教,老舍怀抱着爱国的激情和高昂的创作热情,又由远方的英国切进到他熟悉的古老的中国社会现实中来,再加上对文学理论的研究,这就推动他第一个创作高产和丰收时期。许多重要的长篇小说,如《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甚至今天要讨论的《骆驼祥子》都在这时期创作。这些作品奠定老舍在中国文坛上的重要地位,是他成为一名符其实的大文学家。

1937年,抗战爆发,老舍成为抗战文艺最积极的实践者。以老舍在在文坛的地位,他的爱国热诚和热心公益事业而又具有团结各方力量的吸引力,在武汉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被推举为常务理事(实际负责人)达八年之久。

我是怎样期待着那大时代锻炼出来的文艺生力军,以严肃的生活,雄美的体格,把白面与文弱等等可耻的形容词从此扫刷了去,而以粗莽英武的姿态为新中国高唱那前进的战歌呢!

他怀抱着爱国热忱的高涨,推动他的社会观和文艺观向着革新的方向发展,所作不出抗战宣传的作品,如《四世同堂》。同时,他也注意到通俗文艺形式,拜访鼓书艺人,学习和讨论鼓书作法,有许多曲艺的创作。同时也融合相声的语言与戏曲的表现手法,大大加强话剧的创作,如《十五贯》。抗战这一大形势,使老舍从学府的生活天地和市民的写作范围突破出来,早期他还着力于赞颂、鼓励群众抗战爱国的热情,到后来,人民的生活愈加困苦,他的眼光不得不转注到抗战背后的社会现象了:国民党消极抗战、顽固统治,小官藉机发国难财,吃抗战饭,老舍将这些面相用讽刺喜剧的形式刻画出来,更显黑暗现象与民族弱点的批判,也深化了老舍的爱国主义。

1949年,老舍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故乡——北京。他对北京怀有深情,他把北京看做一块宝地,走过旧时代,真诚地投入新生活,开始新的创作热情。这时期有最着名的剧作:《龙须沟》、《茶馆》。但是,1962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风潮,首要铲除的便是黑五类的文艺家,以老舍在文坛上的崇高地位,当然成为共产党杀鸡儆猴的首要目标。老舍疑惑的是,他也是穷人家出生,一辈子都在为穷人造福利事业,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喧嚣、匆忙、拜金、与贫富不均,为什么是黑五类?但不由分说,老舍即成为众矢之的,批斗、攻击、满身是血,最后,带着所有的绝望,在太平湖畔想了不为人知的一夜,然后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第四篇:我眼中的老舍

————读《骆驼祥子》有感

不知什么原因,提到老舍我脑海里就模糊地出现像齐白石模样的影像,甚至觉得老舍就是位留着花白胡须的老人。这个假期读了老舍先生的作品《骆驼祥子》,读了老舍的简介,对老舍有了些清晰的认识。

老舍舒庆春,字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即舍弃;予即我;含有“舍弃自我”,即“忘我”的意思。老舍在文学在创作上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首先,老舍忘我地工作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其次,老舍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得细腻真实、活灵活现,根本感觉不到是小说中的人物,正如老舍本人的一句话:“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枝笔写出王

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都写得恰如其人”。

读完《骆驼祥子》就感觉老舍就是祥子吧,或许是与祥子一起生活的人吧,要不然他怎么能把祥子心里感受写得那么细致入微呢;要不然怎么把上进好强的祥子沦为自甘堕落祥子的过程描写的那么合理自然呢。老舍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关注小人物。《骆驼祥子》正是以人力车夫祥子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老舍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老舍是杰出地语言艺术大师,他用平易、

自然、纯净的带有京腔京味的语言,把祥子的故事娓娓道来。

第五篇:老舍的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写9个字,理解“渲染、翠色欲流、迂回、襟飘带舞、羞涩等词语的意思。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二)学习课文第

1、

2、

4、5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三)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四)背诵课文第

1、2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背诵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学情况。

1、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在作业上听写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拘束、羞涩、鄂温克等词语(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老师当堂用“双批双改“法检查反馈。)

2、检查学生课文自学情况,弄清课文记叙顺序。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作者看到的草原是怎样的? (3)草原上的人们怎么样?

(4)老舍先生草原之行说明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老师点拨。

(1)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广阔、美丽、色彩明丽、让人心旷神怡。 (3)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4)蒙汉亲如一家,祖国人民精诚团结。

二、课文解读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甲: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学生读后讨论。学生乙回答第二个问题:

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师总结:两位同学回答的都不错,可以看出来两位同学在读课文和理解课文方面下了功夫。

4.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学生回答: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描述了怎样的一幅草原风景画: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读第2段,然后同桌互相背诵第二段。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可以通过读课本来说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学生甲: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

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从这个场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乙:“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体会到了草原人民很热情。”)

(三)、讲读

3、

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略)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 情好客的词句。

(学生回答:例如到很远的地方来迎接我们;握住我们的手不放;热情招待等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 (交流后学生回答:我们乘车,主人骑马。握住不放,握了再握。笑了再笑。体会到人们的激动心情)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学生回答:奶茶、手抓羊肉、敬酒、歌舞)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集体交流,

1,组织交流问题一,组织学生观看草原纪录片,欣赏草原美景,交流一下心得体会。

2,交流问题二,引导大家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品味异族风情,交流一下异族风情。

四、作业。

1.展开想象,在作业上具体描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重阳。”这两句诗所描述的情景

2搜集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我们汉族有什么不同 五 、板书设计

一景美

1、空气清

2、天空美

3、颜色美

4、线条美 二情深

1、迎客

2、相见

3、款待

4、联欢 归结一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重阳。

六、教后反思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第一次访问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的热烈欢迎,表达了蒙古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写作顺序上按时间先后写作,在理解这篇课文时由于我们同学远离草原人民的生活,因此对草原人民的行为举止不好理解,需要老师在这方面加以引导。

上一篇:劳技室总结范文下一篇:流行与预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