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消极体育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2022-09-11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阅读与综述;理论分析;实际考察和实践总结。

2 现状分析及转变举措

2.1 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分析

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有两种:一是自觉的、积极的态度, 这有利于教学活动和身心健康发展的, 是值得倡导的;二是被动的、消极的态度, 是不利于教学和身心健康发展的, 是需要加以引导、转变的, 也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学生产生消极的体育态度, 原因是多方面的。

2.1.1 来自社会、家庭的偏见

社会上根深蒂固的“重文轻武”思想倾向, 使孩子的家长主观上轻视学校体育课教学, 客观上阻止孩子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 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要占用时间, 影响学习。所以他们的体育行为表现为逃避、拒绝。

2.1.2 认为自己的身体条件好, 体育教学

和锻炼参加与否, 体育考核都能合格。所以他们的体育行为表现为随意性, 完全受自己一时情绪所左右, 时高时低

2.1.3 认为自己身体条件差, 不管自己怎

样努力, 考核还是不及格, 因而失去信心, 或者因为体育课趣味性不强等, 造成他们消极应付的态度, 其体育行为表现为被动

2.1.4 学校体育设施的贫乏, 各种体育器

材的短缺, 不到位, 常常导致教学内容的单调, 学生没有兴趣, 自然不愿意学习了

2.1.5 教学环境封闭, 教学方法陈旧

体育教师不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很少参加“优质课观摩”、“示范课观摩”等研教活动, 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 使教学环境封闭, 教学方法陈旧、枯燥、呆板、毫无生气的体育课堂教学, 丝毫满足不了“见多识广”的现代孩子的口味。

综上原因而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 不喜欢上体育课, 甚至拒绝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和锻炼, 这些不正确的体育态度对体育教学是很不利的, 必须转变。

2.2 如何转变其消极的体育态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 加强宣传,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要转变学生的体育态度, 首先要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 也就是要解决他对体育的认知问题。只有他们对体育有了正确的认识, 使体育成为他们的内在的需要时, 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 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所以要加强体育的宣传教育工作, 这是动员与指导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重要工作, 通过广泛的经常性宣传, 在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体育气氛, 促进学校体育的开展, 并以之来影响他们。宣传的内容要丰富, 形式要多样。除了体育课, 还可以通过体育墙报、体育讲座、体育小论文及广播等, 宣传体育的作用、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方法等。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能够促进智力开发和心里调节, 它是一种积极的休息, 能更好地、有效地消除大脑疲劳, 体育锻炼表面上看是用去一些时间, 但换来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科学道理, 端正对体育的认识;通过讲解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懂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道理;让学生懂得身体条件好但不加强锻炼就会退化, 身体条件差也能因经常锻炼而得到提高得道理;使学生了解体育与保健的基本知识, 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 提高健身效果等。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得内在需求, 达到转变他们得体育态度。

2.2.2 完善自我, 提高自身的感染力、影响力

教师本身具有示范性, 教师的知识技能、品德修养、作风仪表、治学精神、工作态度等都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转变学生的体育态度, 就要让学生喜欢教师、敬重教师, 那么学生就容易接受我们的教育。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完善,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文化素养;提高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形象性和感染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保持愉快、向上的精神状态;要严而可亲, 威而有信;要庄重大方、整洁朴实;要有健美的体魄和良好的锻炼习惯等, 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以之来转变他们对体育的消极态度。

2.2.3 美育用于体育教学之中

在体育教学与体育锻炼中, 有着形体美、动作美、行为美、心灵美。因而, 在体育教学中, 适当多增加一些健美、健身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让学生欣赏美, 感受美, 体验美, 并塑造美, 提高他们的美学素养, 陶冶情操, 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从而使体育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

2.2.4 调整体育成绩的评定标准

传统的成绩评定标准, 制约了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使他们产生了消极应付的体育态度。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相应的标准, 例如, 把学生成绩提高程度作为项目考核的重要因素, 把学生体育态度也作为重要的一方面, 把考核的项目适当的作些调整……这些举措在提高教学效果, 和培养学生自觉性。主动性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2.5 克勤克俭, 完善设施

在有限的经费面前, 尽可能多地添置一些体育器材和设备, 或者自制一些器材。器材的增加会加速学生体育态度的转变, 学生能够获得他们原先没有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并能从实践活动中获得乐趣。

2.2.6 深化教学改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锻炼方法、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 主要都是从体育教学中获得的。因此体育教学质量如何, 能否吸引学生, 能否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是非常重要的, 他不仅是转变学生消极体育态度的保证而且是养成其自觉的体育行为的保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吃透教材, 灵活掌握,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比如情境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等,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讲究课堂艺术, 以保证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主动性。

3 结果与分析

(1) 经过近两个学期的实践, 大部分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有明显的转变, 表现为上体育课比较积极, 锻炼比较主动, 思想上盼着上体育课, 感觉体育课时间短, 一会儿就下课了。但是, 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还是有抵触的情绪, 各种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虽然也参加但就是不太积极、主动。这就需要我们的工作更加深入, 针对不同的对象, 个别查找原因, 最终转变他们的体育态度。

(2) 学生体育态度转变了, 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明显提高了。学生成为体育锻炼的主体, 这是值得欣慰的。

4 结语与建议

加强对学生体育态度的探讨与研究, 掌握转变学生消极的体育态度的多种方法和手段, 必将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培养他们良好的锻炼习惯,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最终使学校体育转变成终身体育, 受益终身。

摘要: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体育抱着消极的态度定势, 对体育课产生抗拒、排斥的心理, 表现为不喜欢、被动。这种消极的体育态度是不利于教学和健身的。要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就需要我们积极的采取措施, 转变其消极的体育态度。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态度

参考文献

[1] 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6.

[2] 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7.

[3] 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

[4] 体育与健康[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

上一篇:对建立“网络人事档案馆”的几点思考下一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