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历史教学中的细节

2022-12-04

第一篇:感悟历史教学中的细节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细节”运用

【摘 要】文章笔者以华东师范大学版第六分册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一课为例,对运用历史细节使学生感受历史、激发兴趣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历史细节;互动课堂;美苏冷战开始

在笔者短暂的执教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疑惑,学生很容易在理科的课程上通过解题的方式活动起来,思考起来,可是到了历史课上学生为什么“动”不起来呢?因为历史学科并没有一个公式型的定律,学生不能进行运算、归纳等活动,而是通过表达、讨论的活动来展现。那么让学生“表达”什么呢?教师必须要在课程中铺垫好大量的历史史实,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疑可问。结合我们的对象为未成年的高中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以形象思维为主,故教师提供的史料最好是有生动细节的史料,以便让学生生临其境,激发他们探索历史、思考历史的兴趣与热情。

笔者以华东师范大学版第六分册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一课为例,对运用历史细节使学生感受历史、激发兴趣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细中有趣,历史细节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对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美苏冷战的开始”这一课讲述的历史内容为学生非常不熟悉的世界史,又是距离学生生活很远的大国政治史,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述课本内容,难免会让人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所以在选择历史材料上,笔者以人为切入口,通过“人”的表现来联系国家的对策。如果把人的故事讲活了,就能把这段史实讲活了。那么以“谁”为切入口呢?

历史细节一:从“三巨头照片”到美苏关系变化

美苏冷战的两个关键国家是美国与苏联,国家意志的体现往往与领袖有重要的关系,所以笔者引入了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在雅尔塔会议的上合照。

该照片是学生在前一节课“雅尔塔体制”上看到过的材料,所以比较熟悉,通过熟悉的材料引出新的问题。美英苏三国领导人的关系看起来怎么样?学生一般会回答,他们的关系看起来还不错。笔者继续提问,他们的关系真的如照片拍摄的这么和睦吗?以此引出美苏英之间的旧怨。

(一)苏联眼中的美英形象

二战即将结束时出现的“伯尔尼事件”中,2万德军在瑞士进内向英美的联军主动投降,主动走进战俘营,让在东线与德军苦苦作战的苏联对英美充满了猜忌。斯大林开始怀疑,美英德这些毕竟是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很有可能又会联合在一起对付苏联。

美国在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极大地人员和财产伤亡,广岛死亡20万人,长崎死亡14万人,让原本叫嚣要本土作战的日本人,顿时没了声音,几天后就宣布投降。这件事情与其说是震慑了日本朝野,不如说是让斯大林捏了一把冷汗――如果原子弹不是投放在广岛和长崎,而是投放在莫斯科和彼得堡呢?

这种种迹象,让苏联越发不安,加紧了对周边国家的控制(主要是东欧),使这些国家成为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屏障。所以苏联率先在东欧架起了一道防御性的“铁幕”。

(二)美英眼中的苏联形象

苏联的一系列动作被富有政治经验的丘吉尔一眼就看穿了,丘吉尔随即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把苏联将东欧作为势力范围的事实说了出来,(此处就可以引入铁幕演说的材料,也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而且苏联共产党还在向西欧渗透,意大利共产党人数从1943年1月1.5万人,至1949年6月发展为224万,6年间增长了60倍。法国共产党在议会中占据了30%的席位。出现这样的情况,丘吉尔意识到这已经是火烧眉毛的大事了。这里一定要说明一个细节,丘吉尔的这个演说并不是在英国国内发表的,而是去美国发表的。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理解两点,第一,英国实力下降,需要美国帮助。第二,美国地缘上是美洲国家,所以对欧洲的事务不够敏感,需要英国给美国提个醒。丘吉尔发表演说后在美国受到了英雄般的对待,也说明英美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都认为苏联的扩张威胁到了美苏的利益。一年之后,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国会同意通过“遏制苏联”的国策。

二战即将结束到战后的两年,美苏两国之间的关系从合作正式进入对抗。

二、趣中有知,历史细节建构学生知识

学生不仅要在对历史细节的感受中发现兴趣,也要学到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建构的,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也要更深刻。历史细节并不仅仅是某段精彩故事的讲述或描述、某位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或某幅奇异有趣的历史图片,更应是一系列的线索。学生通过教师预设的各种细节去探索相关的历史问题,积极构建相关历史知识,以实现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

历史细节二:从“马歇尔计划”到两大阵营全面对抗

美苏两国在二战后的对抗的方式开启了一种新模式,即冷战模式。那么冷战模式到底是种什么样的模式?

(一)怎么遏制共产主义蔓延

“杜鲁门主义”作为美国遏制苏联的共产主义的国策被制定下来,下一步就是具体操作如何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国务卿在这种情况下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在1949-1950年期间,通过对西欧各国的金融、技术等各种形式合计130亿美元的援助,帮助西欧在短短5年之内就恢复到二战前的水平,同时也遏制了共产主义在西欧的蔓延。以法国共产党的发展为例,1946年,法国共产党共有187名议员,占30%的席位。到了1955年,法国共产党在议会中只剩下10个席位了。

为了能够把西欧紧紧团结在一起,1949年美国、英国、法国等12 国外长联合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组成“北约”组织。根据《公约》内容:任何一缔约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受威胁”,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对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的攻击,其他缔约国有义务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让学生意识到“北约”组织是个军事防御组织,重在“防御”。那么“防御”谁呢?学生应该也心知肚明了。

(二)怎么抵抗资本主义渗透

面对美国的步步“逼迫”,苏联方面也组织了应对了方式。这个调整一下之前教师讲授这种单一的教学策略,可以将“莫洛托夫计划”与“华约”的相关打印出来,让学生自行阅读,得出苏联在经济出台“莫洛托夫计划”与“经互会”,军事上组织形成“华约”组织,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分庭抗礼,同时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防御等领域都紧紧结合在一起,起到对抗西方资本主义的目的。

历史细节的展现,让学生对“马歇尔计划”、“莫洛托夫计划”、“北约”、“华约”有更加具象的印象,完成课程对这几个知识点的识记要求。

三、知中有思,历史细节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之前对美苏之间爆发的这种对抗细节的讲述,让学生试着归纳出“冷战”的概念。这里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即让两个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内容,上黑板来书写自己归纳的“冷战”的概念。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可以练习归纳“定义”的能力。笔者再出示书上讲述的“冷战”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的大规模战争之外的全面对抗,让学生对照自己书写归纳的定义和书上呈现的定义,进行完善和修正,学习下定义的能力。

历史细节三:从“朝鲜战争”到美苏的对抗方式

通过朝鲜战争中,苏联一开始不愿意派兵出征朝鲜半岛到苏联只向中国志愿军提供空军援助,苏联的飞行员不穿本国军装,而穿着中国志愿军的军装这些细节,让学生思考苏联为什么这么做?在中美在朝鲜战场上陷入胶着状态,美军的总指挥艾克阿瑟将军想改变这种困境,向杜鲁门总统要求向中国发射核武器,但遭到拒绝这些细节中,让学生思考美国又为什么这么做?美苏两国有没有直接交手呢?再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美苏为什么采用了“冷战”手段进行对抗呢?为什么没有采用传统“热战”的手段呢?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般得出美苏两国实力不相伯仲,不敢轻易动手的答案,可以再引入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的史实,让学生思考核武器的出现是否改变了大国间对抗的方式?

四、结语

关注历史细节,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感受,既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够让课堂变得有生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乐,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

参考文献

[1] 刘泽伟.关注历史细节的作用,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以“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2013(1).

[2] 朱可.拨动学生思想的琴弦――一堂好历史课的观察视角[J].历史教学,2014(05).

[3] 郭为玄.战后意大利共产党演变衰落的历史轨迹、原因及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张凌敏,女,上海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于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高二年级的历史教师,中学二级职称,研究方向:历史教学与文物研究。

第二篇:作文教学:感悟母爱——从细节开始

【目标概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让学生能够捕捉母爱细节并加以描写。

(2)

指导学生抒写真实感受,从而写出充实感人的亲情文字。

1、教学重点:

怎样发现并描写具有母爱内涵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

2、教学难点

什么是动情点,怎样描写。 【教学创意】

由感人的母爱亲情回忆,到对母爱亲情写作的方法归纳,再到母爱亲情片段的写作指导,创设明晰的课堂结构;精心设计一些学生活动环节,使整个课堂呈现流动之美;融音乐、名家作品、教师下水文于一炉,使课堂内容具有一定厚度。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引出课题。(5分钟) 课前播放MTV《烛光里的妈妈》。 上课,师生问好。

师: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这样一位母亲,含辛茹苦将自己的儿子抚养长大。儿子成家、立业后,开始觉得母亲碍眼多余,便提出想把母亲送到远方的亲戚家里去做客。母亲欣然答允。当儿子把母亲安顿好,起身想要离开时,母亲突然叫住了儿子。儿子极不耐烦地回过身来说:‚还有事吗?‛没想到,母亲艰难地弯下身子,从地上拾起了一粒纽扣,看着自己疼爱一生的儿子,低声说道:‚孩子,你的扣子掉了,让妈再给你缝上吧!‛儿子震惊地看着要被自己遗弃的母亲,呆呆地站在那里……当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各位同学,如果你也被感动了,那么,你深受感动的是故事中的哪一幅画面呢?感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交流。

师:感动你的是“母亲”弯腰的动作和拾起的那一粒纽扣。那我们发现无论是“弯腰”,还是“纽扣”,都是细微之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微之处,才让母爱、亲情有了更为精当的注脚。这堂课,老师就想跟大家探讨一个作文话题“感悟母爱——从细节开始”。

(二)明确概念,回忆细节。(8分钟)

1、明确什么是细节。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回忆回忆刚才的故事当中令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什么是“细节”?

生畅所欲言。

师:细节就是生活中极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如一句温暖人心的话语、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个怦然心动的瞬间、一个细微的举止行动„„

2、叙说生活细节,体验浓浓母爱。

师:同学们,我们都在亲情的沐浴下成长,人间最真实最纯洁的莫过于亲情了,特别是母亲之爱。母亲的一句叮嘱,一则短信,一个手势,一个电话„„这些无不蕴含着深刻的爱意和浓浓的亲情。同学们,老师想给大家讲一讲我的母亲。 大家知道,在咱们农村依然还存在着很严重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由于我家只有我一个女孩,我的母亲常常要遭受奶奶乃至整个家族的白眼。可以说,母亲所承受的精神上的痛苦,我即使用笔也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尽管这样,我的母亲却从来没有减少对我的疼爱。我还深深地记得,那是我读书上学的第一天,放学回到家里,只见饭桌上赫然放着一个已经削好的苹果。要知道,以我家当时的家境,即使一个苹果也是极大的奢侈享受啊!只见母亲从厨房里走出来,笑吟吟地对我说:‚傻丫头,快吃吧,这可是特意为你准备的!‛我高兴地拿起苹果喜滋滋地吃了起来,妈妈则在一旁乐呵呵地看着我,似乎比我还开心!自那以后,每天放学回家,都会看到饭桌上有一个已经削好的苹果。这个细节因此也成为我生命中最美的记忆之一。

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的点滴,你的生活中有哪些让你难忘的母爱亲情? 生准备,交流。

师:刚才哪些同学讲的母爱片段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生交流。 师:只有具体细节描述的母爱亲情才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才能深深打动我们。一件把我们感动得一塌糊涂的事情,一旦形成文字,却让人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我们能否在细微中见真情。在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品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把母爱写得深情厚重,深深地感动着读者。

(三)赏读经典,探讨技法。(15分钟)

1、赏析《秋天的怀念》节选,学习描写动情点。(10分钟) 师配乐朗读。音乐《思想曲》。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师:史铁生21岁那年,双腿瘫痪。这对史铁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对一个母亲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打击?但面对因双腿瘫痪脾气暴躁无常、一心想死的儿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呢?你发现了怎样的细节?史铁生又是如何抒写这些细节的?

课堂活动:探讨用细节抒写母爱的技法 示例:

例句: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方法:动作描写、精心锤炼词语

赏析:“挡”是母亲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瑟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理,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母亲的爱,好勇敢。

生交流。

A: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眼眶红红的”,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的爱,小心翼翼。

(把细节处去掉之后与原文对比读,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B: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扑下去的是儿子要死的念头,抓住的是他活下去的信念,忍住的是儿子的坏脾气,“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人生。

C:神态描写: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她也笑了。——由“央求”到“笑”,体现出了母亲的心情随儿子的状态变化而变化。母亲的爱,热烈的爱。

D:动作描写: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师:同学们,这就是史铁生抒写的母爱的细节,33年过去了,一个“悄悄地”“偷偷地”动作,一个“红红的”眼圈,一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让史铁生记忆深刻,并激励着他淡定而坚强地活着。只是时间愈久,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愈深。他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并且融入自己的真情,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那么,是不是只要有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就一定感人呢?比如这样写母亲送我上学:母亲打开车门,钻进车内,按下油门,握住方向盘,松开刹车。汽车一溜烟地行驶在我上学的路上。这里有很多动作描写,你能感受到其中的母爱吗?

明确:这里的动作是最让你动情的动作,它应该是情感和心灵的载体。同理,也不是所有的语言都具有亲情内涵。只有折射心灵和情感的语言,最能触动心灵的神态、表情和心理,才能突出母爱的温暖。也就是说,我们所写的必须是最让人动情的点。

师: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抒写母爱细节的方法有:(板书) 描写动情之点(动作、语言、神态等); 精心锤炼词语;

(四)提炼细节,感悟母爱。(10分钟)

1、布置写作任务。

师:别人的文字写得好,可能让我们心生羡慕。我告诉大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同学们,下面就请你们采用我们刚才讨论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下一个有关母爱的细节。字数60——100字,时间5分钟。请这样开头:亲爱的妈妈:我还深深地记得…… 学生写作。播放音乐《思想曲》。

2、在实践中检验所学方法:学生写作后展示,另请其他学生评析运用了哪些方法,表达效果如何,怎样修改,教师点评作结。

(五)示范作文,感恩母亲。(5分钟) 展示教师下水文《妈妈,我爱您》。

师:母亲留给我们的记忆,已经被大家定格成一幅幅画面,成为我们今生最美丽的收藏。同学们,感情是可以传递的。同学们的回忆也引发了老师对母爱的记忆,老师也抒写了一个细节,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教师配乐朗读下水文。音乐《思乡曲》。

妈妈,我爱您

亲爱的妈妈:

我还深深地记得,那是我五岁时的一个晚上,受到奶奶指责的您泪眼婆娑,您一把将年幼的我搂在怀里,说:‚丫头,为了你,妈妈一定要比别人活得更好!‛您的声音尽管哽咽,却掷地有声。

我还深深地记得,那年我十岁,因为奶奶的蛮横与霸道,我们不得不搬家。家什物器堆了满满一板车。您将板车上的绳子往肩头一甩,双手握紧板车把,咬紧牙关,埋头将板车往前拉。看着您每挪动一步都那样艰难,我赶紧上去帮忙。您笑着说:‚好丫头,妈妈谢谢你!但是妈妈不会让你像妈妈一样吃苦的!‛

我还深深地记得,那是我十五岁的冬天,您开始摆水果摊。那个冬天真冷啊!大雪漫天飞舞,弥漫了整个冬天。眼看您的手冻裂了,您的脸也冻烂了,即使戴上手套、帽子都不行。我心疼地用手捂住您冻坏的脸。您笑着说:‚傻丫头,为了你,妈妈再苦也高兴!‛

我还深深地记得,那年我二十岁,那天,我兴高采烈地把生命中的第一份工资全部塞进您的手中,开心地说:‚妈妈,我可以为您挣钱了!‛只见您的脸笑成了一朵花,却把钱仍放回我的手里。只是这次您什么都没有说,但女儿听懂了您心里的声音。

妈妈,您的一生为我而生,为我而劳,直到今天,依然是您在为女儿劳作,而女儿却为您做得太少太少!在女儿心中,您就是最伟大的人!今天,我要大声地对您说一声:妈妈,我爱您!

妈妈,愿您健康长寿!女儿愿陪着您永远徜徉在幸福的人生长街上,慢慢变老!

爱您的女儿

2010年10月22日

师:同学们,请你点评点评,老师写的和你们刚刚写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交流。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选取了有关母爱的生活片段,描写了其中的细节。不同的是,老师采用了书信形式,选取了四个片断,而且在抒写细节之后,还直接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板书:抒写真情感受)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抒写细节,感恩母亲,完善你的作文。

(六)课堂小结。(2分钟)

师:这世上有多少位母亲,就会有多少颗真爱的心灵;有多少个读懂母亲的孩子,就会有多少份苏醒过来的感念和心痛。 同学们,母爱是深厚的,只要我们善于捕捉母爱的细节,抓住有母爱内涵的动作、语言或者神态,我们就能把母爱写得充实;如果我们恰当抒发真实感受,我们就能把母爱写得厚重。在我们的笔下,自然就能开出美丽的亲情之花!

其实细节只是写作中的一个方面,它可以用来表现母爱这一主题,还可以表现很多主题。我希望同学们要关注生活细节,抒写精彩人生。

板书设计:

感悟母爱——从细节开始

描写动情之点(动作、语言、神态等) 精心锤炼词语 抒写真情感受

第三篇:如何抓住教学中的细节

江苏邳州市八路镇中心小学(221300) 蒋学锋“抓住一个细节,就可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掉精彩的课堂。”的确如此,如果教师能够关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那我们的教学必定会绽放出精彩,也一定会透射出教育的大智慧。

一、抓牢知识联系中的细节,加速迁移有效的学习必定与迁移如影随形。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习情境,着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科学连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如,在“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回顾圆柱的特征,弄清楚底面是什么形状,主要特征是什么,高是什么,等等;其次,安排学生重温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让学生能详尽地阐述图形“变”的全过程,明白蕴含其中的变与不变,从而形成最直接的经验;三是通过预习找到圆柱与圆之间的相关联的地方。这样处理,好像吃力不讨好,但静心思考,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奥妙:当学生充分复习圆的转化策略后,在圆柱体的体积推导过程中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圆的转化,也会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想法展露出来:把圆柱体的底面也平均分成16等份,然后像圆那样操作,底面就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整个形体也就随之变形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一过程就是真正的、有效的学习迁移,它为圆柱体的转化提供了最基本的模型,促进了学生的反思,更促进了学生把学习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教师能关注“沟通联系”中的细节,就必定会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实现高效探索,有效学习,也会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充满生机。

二、抓实知识形成中的细节,激活思维传授知识、发展技能、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基本数学思想是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但数学教学在引领学生投身于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努力培育出德艺双馨的未来建设者。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生日,并在一张年历中圈出来,说出不同的生日,用不同的笔画一画,这个过程让学生在倾听中感知不同的月和日,又促使学生思考:好像每一个月的天数不一样,有什么规律呢?其次,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手中的年历,找出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都有几天。再次,尝试按照天数的多少,引导学生将12个月分分类,学生会在相互的交流中得出31天、30天、28天或29天的三类。第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以及和同伴的交流,说出自己的困惑,如:为什么每个月天数不一样?为什么2月份天数特别少?怎么有的年历中的2月是28天,有的却是29天呢?其中有没有什么玄机?第五,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大、小月的天数以及分布情况,了解大、小月产生的数学故事。利用课件展示历法的发展过程,介绍典故:古罗马时期,恺撒大帝和他的继任者奥古斯都修订新历法的过程。让学生在聆听动人的故事中体味到数学文化的意蕴,让数学学习充满了文化味,留给学生恒久的记忆。第六,让学生自主梳理学习历程,并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知,加速学习的有效建构。最后,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理解,形成牢固的学习链条。整个新知的探索之旅,始终让学生实践着、思考着。因为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到了形成中的点滴细节,所以学习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的思维犹如春江水那样充盈着活力。

三、抓实结论形成中的细节,加速建构知晓定义、概念、公式等知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当学生明白它们的内涵,才有可能消化它们。所以引领学生关注形成结论中的细节,才能使形成的结论牢牢地连接在已知的建构之上,成为知识体系的有效扩充。如,在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89×24”笔算中,学生能够很清楚地说出计算的三大步骤,第一步89×4,用24的个位去乘89;第二步89×20(或2个十);第三步把两次的乘积合起来。学生能感知到这个规律,也能形成较为深刻的结论。但在具体的计算中,很多学生不知道在第二步计算中为什么要把积个位的8写在十位上,也没法把80×20与9×2看成一个整体去理解,而是孤立地看待两次乘法过程,有部分学生就直接把两次的乘积平行列举(第二步的乘积直接写成1618)。反思学生的学习历程,发现症结所在:一是学生没有真正领悟笔算整体架构,二是学生根本没有悟透第二步的本质。为此,教师要改变结论形成的策略,指导学生采用分步遮掩法来各个击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感悟到第二步的计算本质,使形成的结论更加厚实。“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正视每一个教学细节,从一个个貌似平常的教学细节中发掘出教育的深刻,用细节来凸显教育的智慧,用细节的成功缔造出学习的辉煌。(责编 童 夏)

第四篇:细节之美——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必修教学论文)

记叙文是考试作文常用的一种文体。在写人记事的作文中,要做到“感情真挚”,有赖于“生动感人”的典型细节。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虽说是“细微末节”,但也决不简单地等同于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神态等。细节描写应当是最典型的最精练的最有表现力的细部刻画。

先来看孙犁《亡人逸事》末尾的一处细节描写。 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这处细节描写,真切传神,人物如现眼前。它将一对老夫妻间深厚的爱情十分“轻巧”地渲染出来,尤其是妻子临终时呈现出来的满足与幸福感,跃然纸上,散发着浓郁的动人气息。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细加揣摩,我们可以发现这段细节描写是“立体”呈现的。其结构形式是这样的:

(个性化的)语言+(典型的)动作+(瞬间捕捉的)神态。

这就给同学们一个启示,细节描写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这样才能把人物的精神面貌集中传神地展现出来。构成细节描写的要素主要有这样一些:人物典型化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情态、服饰以及与之相关的场景等。教材选用的课文中有大量精典的细节描写,稍作分析,便会发现,尽管刻画人物不一样,但在写法上有共同点,都是选择两三个角度精雕细刻的。

下面结合几例高考满分作文中的细节描写,探究细节描写的几种灵活变化,体会细节描写的“立体”效果。

1、学校包的车停满了校园。我找到应该坐的位子,走过去,坐好。喝一口?谢了,我有。“红牛”缩了回去。我这瓶怎么样,要不,来一口?是“丫丫”的罐装露露。我浅笑,拿出自己的水瓶,对她摇摇。透明的塑料瓶里是沉淀了一层水垢的开水,经我一摇,都兴奋起来,四处游曳,恰似我们奋争了十二年的心,今天都不失时机地亢奋起来。江苏考生《厚重的心》) 小结:神情+动作+心理

2、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

第五篇:历史教学感悟

历史教学故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初中历史课尤其如此。因为,我们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不存在于今天,给人以陌生感;而学生年龄又小,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或抽象地理论灌输,或者单纯画几条杠杠,写几句结论,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产生烦腻情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完成历史学习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想。

一、设计精彩的导语:

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地选择材料,设计导语。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在讲《鸦片战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

导语:我们知道1997年7月1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因为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从此中国政府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统治香港百年的历史。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香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英国是如何进一步步侵占香港的?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电视、投影、录音、电影录像剪辑、微机等多媒体手段,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如我在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利用多媒体把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的影片给放了出来,使使理论比较强的一课很轻松愉快的让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了。最后在董文华的《春天的故事》歌声中让同学们到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总国人民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

三、注重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作实验;而初中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在讲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出示投影片“秦

始皇”,我对秦始皇的刻画如下:“秦始皇目光炯炯有神,两眼虎视眈眈,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他当年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他头戴挂满珠子的皇冠,身穿绣花龙袍、腰佩宝剑,这身打扮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帝王身分;他面带微笑,仿佛为自己功高盖世、流芳万代而流露出洋洋自得的满足感。”短短几句话的描述,把秦始皇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四、插入故事教学: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授课过程中,我经常巧妙地插入小故事,调节一下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顿时就会活跃起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讲初一《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我插入越王沟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讲鸦片战争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时,我插入了一个“马桶御洋兵”的故事,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五、有趣地设问:

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把一些较为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地提问,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版图辽阔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版图渐渐变小。我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象一头肥猪,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就变成了一头瘦骨嶙峋的小猪了?

六、巧妙设计和完成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是巩固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历史作业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注重趣味性、多样性。作业设计完成以后,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抽签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奖励,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上一篇:感悟生活的作文有哪些下一篇:公文写作考试技巧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