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制度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海关制度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海关担保制度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必须完善知识产权海关担保制度,防止存在滥用现象以及损害相关人员利益现象。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完善相关担保制度,面对较高的担保金额,对于一些权利人产生阻碍作用,而过低的设置就会产生滥用现象。完善这种相关制度能够满足国内外贸易更加便利,并且满足不同人员的需求。

第一篇:海关制度论文范文

论经济社会转型与现代海关制度建设

[摘要]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期,社会关系的不确定性和社会规范的中间性、过渡性是主要的特征,使海关的进出境管理制度面临许多新课题,本文在分析转型期特征和现代海关制度建设的机遇与挑战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现代海关制度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经济社会转型 特征 海关制度建设 措施

一、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主要特征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这一时期具有以下的主要特征:

1.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要求政府职能转变

计划经济体制是以政府为中心的经济运行体制,政府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并通过行政手段逐级下达到企业,企业只是义务主体,从属于政府。而市场经济体制是以企业为中心的经济运行体制,只要不是法律禁止的,企业都能积极为之,由此充分调动了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企业成为权利主体,而政府则要改变职能,退出不该管的领域由市场或行业管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就要求政府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型,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2.人治向法治的转型要求政府依法行政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行政管理是以行政长官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治模式,由此产生了不少的弊端。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型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而人治向法治的转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法治的意识、法治的完型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将是法治和人治并存。那么,在并存的情况下,人治和法治的矛盾和冲突将是不可避免的,亦即权大还是法大?这是转型期必将面临的课题,尤其是如何把握这个度,将始终伴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

3.一元社会向多元社会的转型

在共和国建立后的很长时期内,我国社会基本上属于一元社会,即一个主义、一种思想、一个利益、一种生活方式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伴随着改革开放,尽管我们也倡导主流思想,但多元社会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其他(如小资)思想并存;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并存且受同等保护;倡导节约简朴与允许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并存。在多元社会中,各种思维、利益、生活方式的碰撞与和平共处是社会进化的动力和源泉,但也极易引发社会的动荡和分化。

4.从传统封闭社会向开放的现代化社会转型

在传统的封闭社会中,人们只能与过去比,所以只要有发展就能满足现状。在开放的社会形态中,人们惯于横向比较,尤其是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信息时代,任何的好事和丑事都能在极短的时间里通过网络传播,网民都能在网上充分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同时对主流舆论起着一定的影响力。这就要求政府的政务公开,成为阳光政府,同时对突发事件有讯捷的应变能力,克服办事拖沓、反应迟钝和官僚作风。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这是指处于一个加速度的整体性跃迁过程,这个过程的突出特点是原有社会阶层的分化组合而产生新的社会阶层,导致社会关系不稳定性。包括管理制度在内的各种社会规范处于中间性、过渡性和多变性。我国实行经济改革先行,而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不协调性比较突出,由此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这是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期固有的基本特征。

二、经济社会转型期海关制度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在当前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原有体制和新体制在一定时期内的并存,对作为政府部门的海关在制度建设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将加速整体性制度的跃迁。从以往情况看,没有整个体制的转型,光靠海关来构建现代海关制度是困难的,要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和牵制,难度很大。而经济社会的整体性制度跃迁为我们构建现代海关制度创造了极好的机遇,只要我们能顺应转型的潮流,把握好转型的时机和阶段,总体设计和分阶段实施,定能推进并最终实现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目标。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在现阶段,现代海关制度建设将更多地面临困惑和挑战。这些困惑和挑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海关法的理论基础层面,是管理论和控权论的主导地位矛盾

在以往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一直由“管理论”主导,即认为“行政法是国家管理法,是国家管理的工具”。“管理论”强调管理相对人服从行政机关的义务,而忽略行政权和行政管理的依法行使和受法律约束,具有人治的特点。而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法行政,即现代行政法主张的“控权论”,“控权论”强调将行政权控制在法律授权和允许的范围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控制行政权的一系列立法,但是,在法治和人治并存的现阶段,“管理论”的长期影响使部分海关的领导和关员沉缅于以往的“海关与管理相对人地位不平等”之中,表现在用法律来束缚和要求管理相对人时得心应手,当管理相对人对海关执法有异议,为维权而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时就反感甚至冷嘲热讽。法律是管老百姓的,这种“管理论”的影响还在。所以,将管理相对人对海关执法的监督和制约视为社会和法制的进步而欣喜,自觉树立“控权论”的理念还是个长期的任务。

2.在立法层面的不适应性

我国法律的渊源从国家一级看,有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数量上呈金字塔型,这是我们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的模式。其中,行政规章最多。就海关法而言,海关总署制定的行政规章和不是规章的规定、办法等数量最多。按照现代法治的准则和理念,参加游戏的人是不能制定游戏规则的,否则将有失公正。显然,海关总署既是执法机关,又有权制定大量的进出境规则,混肴了立法机关还是执法机关的性质和界限,这是不符合现代法治要求的,已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异议和关注。当然,这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不是海关所能解决的,但作为一个问题是存在的。

“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海关总署和其他行政机关一样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了20项行政许可项目。但是,除了这20项外,还有一些须经“海关同意”的事项,这些属于什么?今后最终要取消还是将一直存在下去,至今尚无明确说法,更不可能有时间表。与此相似的还有,海关总署制定的规定、办法等,少部分列入行政规章序列,而大部分未列入行政规章仍在执行。同一层次的法律规范作如此区分,今后的趋势是否取消非行政规章的规定、办法,至今尚无明确说法,如果一直保留着,那么划分行政规章和非行政规章有什么意义呢?让人看不懂。上述问题都是经济社会转型期呈现的中间性、过渡性在海关立法层面的体现。至于立法的滞后,以至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经济的要求更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是转型期难以避免的问题。

3.在执法层面,先进的法治理念与传统的执法制度的碰撞

法律是事后的经验总结,所以法律一般不能超越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由于处于新旧体制的过渡,海关管理制度既保留了一些原来体制下的规则,又有反映新体制的理念和规则,这给我们的海关执法带来了难题。

(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强调保护国家利益,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强调平等保护,甚至私权优先。按照海关法的规定,司法机关要处理保税货物时应责令当事人办结海关手续后按一般货物处置。而按其他法律的规定,司法机关拍卖破产企业的财产偿债的顺序首先是企业所欠员工的工资等而不是国家的税款。海关法的规定有悖这一准则。海关代表国家执法,以往的立法和执法都强调国家利益。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维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是国家机关的重要职责。以“物权法”为代表的保护私权法律的颁布将开启一个新时代,使海关的执法将面临许多类似的新课题。

(2)如特定减免税进口货物在海关监管期内不得转让、转移或移作他用的规定从80年代延续至今,其间经济和体制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几年来,屡有发生免税设备在监管期内闲置而使国有企业投资无法收回的情况,因其合法而无事。有些积极寻找出路,通过投资、外出等挣钱归还内外贷款的,因未办海关手续属违法要承担补税、罚款的责任,导致企业陷入困境。海关严格执法,将使一些对地方经济有很大贡献的企业陷入困境;海关变通给予象征性的罚款,是有法不依,处于两难。

(3)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海关执法不能完全整齐划一。我们的立法只能宜粗不宜细,给各地海关留有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自由裁量权。如何规范自由裁量权,防止其成为寻租的领域也是我们应对的重要课题。

4.先进的海关制度和中国国情的不完全协调性

在现代海关制度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一些发达国家有些很好的海关制度,如以进出口企业为中心的管理制度、无形保税仓库等。但是,鉴于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却无法全盘引进。所谓国情就是海关人员服务经济理念和企业守法理念的程度。发达国家制度设计是以公务员服务意识强和企业普遍守法为前提的。而我国目前还达不到这种程度,我们的制度设计必须以不留空子,防范违法为前提,否则将造成大麻烦,这也是我们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不得不面对和化大力气要解决的问题。

三、建设现代海关制度的应对措施

1.加强学习,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立足服务

经济社会的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最终将导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我们既要看到其重要意义,同时也要认识到转型过程的阵痛,尤其是未来冲击最大的是政府机构。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学习行政法的基础理论和新颁布的重要法律,认清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点,转变观念,以进出口企业为导向,强化海关的服务功能,不断探索大通关作业流程,优化和形成高效、透明、便捷的货物通关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要从建设法治海关的高度出发,提高对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牢固地树立在法律授权或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的理念,主动征询管理相对人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社会的监督。

2.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海关法律体系

最近,国务院又发文要求行政机关全面清理法规规章,离2004年实施《行政许可法》时要求清理规章只有两三年,如此频繁的清理正是基于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期,政府部门对现有行政法规、规章的家底要有总体了解,然后才能梳理和分别对待,以实现整体制度的跃迁。在清理中对以往各海关反馈意见较多的,可以组织专题调研,提出维持或修改建议供领导决策。对在执法中与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有冲突的规定,可由法制部门和业务职能部门充分研究,必要时可组织系统内、外专家进行研讨和论证,也可与相关的司法或执法部门协商和协调后提出修改或维持的建议。

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很多规则都带有中间性和过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法制部门和业务职能部门关注发展进程并把握好“度”,适时推进规则的更新。为适应经济社会整体性跃迁的要求,我们的法制部门和业务职能部门要关注、跟踪和研究海关业务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及时掌握动态,把握发展趋势,以期同步提出相关建议供领导决策。形成一个既相对稳定,又能及时修改完善的海关制度体系对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十分必要,也是和谐海关的充分体现。

3.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实现目标

经济社会的转型期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当前进入了加速期,但也不是马上就能实现整体制度的跃迁,为此我们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就海关制度建设而言,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已为我们勾勒了建立法治政府的指导思想、目标、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海关总署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对现代海关制度建设第二步目标进行了总体设计。国务院每年都有实施计划,海关总署在每年的关长会议也都提出工作任务,这些是分步实施的具体方案。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要循序渐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经验。只要我们始终遵循客观规律,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最终目标。

4.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海关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执法能力

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无论是海关职能的转变,还是从理论到实务的转型都需要一支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执法人员队伍。为此,要建立海关人员学法制度,尤其是海关的领导要带头学习和掌握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强化依法行政知识的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同时,通过教育培训,学习市场经济理论,认清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加深对发展趋势必然性的理解,从而自觉完成自身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这是建设现代海关制度的重要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乐夫倪星: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政府管理创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中心网,06年3月29日

[2]杨宜勇:加速转型期的特点和若干发展问题.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5期

[3]罗毫才: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4]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5]李循:立法:社会转型期的挑战<法律社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杨宜勇:《加速转型期的特点和若干发展问题.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5期

[7]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新华网,2004年4月20日

作者:邵铁民

第二篇:知识产权海关担保制度的完善措施

摘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海关担保制度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必须完善知识产权海关担保制度,防止存在滥用现象以及损害相关人员利益现象。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完善相关担保制度,面对较高的担保金额,对于一些权利人产生阻碍作用,而过低的设置就会产生滥用现象。完善这种相关制度能够满足国内外贸易更加便利,并且满足不同人员的需求。并且不断完善商标权以及著作权,并且将两项权利交给法院进行裁决。

关键词:知识产权;海关担保;相关制度;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知识产权的海关保护措施的完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双方进行比较公平的竞争和贸易。相关的国际条约当中已经确定了知识产权的地位和作用。面对知识产权相关保护担保制度的问题,必须不断地进行制度上的完善和优化,并且充分发挥担保制度的作用,能够保证知识产权不受侵害。随着海关贸易的不断发展,在担保方式以及担保的具体金额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有害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研究海关知识产权滥用问题以及对应解决措施。

一、我国海关知识产权海关担保存在的滥用问题

(一)抢注商标,海关备案

目前的海关保护制度之下,存在一种商标抢注的现象,并且申请在海关备案。这种现象对于产品的对外贸易非常不利,一些国内厂商阻止相同种类的产品进行贸易,来保证自身的利益。这种环境之下,打压竞争对手,从而使自身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打压竞争对手,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现象,不利于国际市场自由公平竞争的原则,也不符合相关的市场竞争秩序。

(二)出口产品保护受到利用

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海关担保制度环境之下,对于出口商品也有一定的保护制度,这种现象被国外的一些目的不纯的竞争者利用,不利于我国的一些厂商进行国际贸易。也有一些国外公司利用这种制度控制我国的产品,并且对我国一些相关企业进行状告。

(三)侵犯知识产权,进行相关保护

一些目的不纯的厂商以及公司企业,通常会找到对方的弱点,以侵犯自身知识产权的理由,向海关申请保护,从而导致对手的货物被扣押,对对手的信用以及其他不同方面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最终导致客户流失。在我国现有的一些条例当中,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程序的申请要求比较低,这就给那些不法人员提供机会。并且经过修改之后,对于一些相关知识产权的人员取消了备案制度,降低了启动保护程序的要求和标准。海关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没有一定的标准被一些商家利用。

(四)国外企业对市场发展的限制

存在一些经济实力以及各方面实力非常雄厚的企业,为了保证自身更加具有竞争力,根据相关知识产权,限制了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发展。国际贸易市场随着发展,对一些产品需求量较大,那么这些产品就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在国外也会出现相同的竞争厂商,这些厂商便开始模仿,导致一些技术出现漏洞。为了抵抗这种威胁以及保护市场竞争秩序,知识产权的相关人员必须受到法律保护,防止技术上的流失和威胁。

二、完善知识产权海关担保制度的措施,以防止产权滥用为主要内容

(一)完善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对于不法行为进行立法惩罚

在目前的知识产权海关担保制度当中,对于立法上并没有进行更加明确的规定,一些相关人员向海关进行申请的过程当中,没有明确的范围。除此之外,在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时候,相关人员以及厂商所享受的权利没有平衡性,会发生极端现象。会出现因为利益上的不同而导致权力上的滥用现象,也有一些权力人员对于海关备案没有足够的正确的认识,认为海关能够承担责任,对于自身的权力并没有行使。这种知识产权滥用的行为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也会导致一些利益受到损失,不利于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由此看来,必须在知识产权海关担保相关法律条例当中作出修改,规定这种滥用职权的现象,对于这种行为进行有效的处罚,从立法角度加强对于滥用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力度。

(二)在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海关担保制度当中建立并且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一些企业和厂商的知识产权会存在一些权力滥用以及侵权行为的现象,而知识产权的申报已经履行情况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从不同的管理类别进行划分,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管理策略以及相关的优惠策略。这和海关当中的一些制度是比较相似的。对于那些企业进行及时的申报以及合理行使自身权利的行为,进行保护。除此之外,举报其他企业侵权行为并且遭到伤害的厂商和企业也要进行保护,并且向这些企业提供合理等优惠策略。可以进行总担保制度。一些企业已经申请了备案,但是近几年来并没有任何侵权行为,自身也没有非法请求,可以向这里企业收取比标准程度更少的保证金。没有申请备案的厂商和企业就要进行正常的管理,并没有优惠政策。而谎报侵权的企业就要加收保证金。

(三)海关保护透明执法

我国不仅从立法上进行海关知识产权的相关条款规定,也应该在实行的程序上进行规范,提高执法的透明度,能够有利于社会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的进行。对于一些保证金不能够及时发放的现象,相关条例必须作出明确规定,企业和厂商可以向海关请求放行货物。面对一些起诉现象,海关必须按照法律和规定退还这些知识产权的权利人的保障金。将执法程序更加透明化,并且进行细致的划分,建立透明制度,接受来自社会和其他方面的监督管理,能够有效地解决知识产权滥用现象,并且促进自身体制的建设。

(四)建立并且完善海关知识产权的保护结构

在我国的一些企业当中,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并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因此存在了一些申报问题,相关的产品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制度,而在发现自身已经侵权之后,没有按照相关的法律和规定维护自身的权利,最终导致海关不能夠对其进行保护。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海关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并且对其不断地进行晚上,加强宣传力度,让企业以及厂商明确自身的权利,从而维护自身利益。与此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知识产权滥用问题。

结语:

总而言之,必须加强海关知识产权相关制度的完善工作,这对于国际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推动我国法律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孙益武.完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担保制度研究[C]//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2015(15).

[2]华倩.“一带一路”通关便利下的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海关执法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7(14).

[3]刘奇超,徐惠琳.《联盟海关法典》规定的海关债制度及其启示[J].海关法评论,2015(22).

[4]姜铭,颜晨.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的思考[J].海关法评论,2015(21).

[5]邓梦甜.因申请海关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引起损害赔偿纠纷的案由辨析[J].人民司法,2017(7).

作者:邓韦祎

第三篇: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海关监管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服务贸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衡量我国自贸试验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我国服务贸易自1998年起持续逆差,虽然2018以来逆差规模有所减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仍明显滞后。为扭转这一局面,有必要进一步创新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的手段和方式,对服务贸易既“放得开”又“管得住”。本文首先指出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海关监管创新的意义,梳理了海关在服务贸易监管中承担的职能范围,分析了海关在服务贸易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着重从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海关监管创新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企业为单元建设自贸试验区“副区”,创新跨境电子商务零售监管思路,搭建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综合监测服务平台等政策措施。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海关监管制度创新

作者简介:

路长明,中国海关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全国反走私综合治理调查研究中心研究员;

罗志为,哈尔滨海关法规综合业务处科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各国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

薛宝生:《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开创全球服务互惠共享美好未来》,中国吉林网,2019年5月30日,http://pinglun.cnjiwang.com/rmpl/201905/2887624.html。服务贸易因具有资本利用率高、产业融合能力强、抗风险能力大等特点,越来越被世界各大经济体重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服务贸易的发展正在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逐渐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如何更好地适应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尤其是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海关监管提出了新挑战。应立足海关监管实际,进一步创新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的手段和方式。

一、服务贸易的定义及分类

“服务贸易”一词首次出现,应该是在1972年9月经合组织(OECD)《高级专家对贸易和有关问题的看法》报告中。

马莉:《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38页。服务贸易从诞生之日起,就自然带有国际贸易的烙印,通常指一国的法人或自然人在其境内或进入他国境内向外国的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务的贸易行为。由于服务贸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国际经济贸易文献在阐释服务贸易时,多采取说明性、非规范性的表述。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以服务的提供方式区分,将服务贸易分为4类:一是跨境交付,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的服务;二是境外消费,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三是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的服务;四是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的服务。GATS以部门种类区分,将服务贸易划分为12类:商业性服务,通讯服务,建筑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及社会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其他服务。

李琦:《国际化进程中南京服务贸易发展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第145页。

二、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海关监管创新的意义

2013年至今,我国已拥有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1+3+7+1+6+3”的试点格局,通过“摸着石头过河”,开展了大量政策试验。服务贸易能否在自贸试验区中实现协调、快速、创造性、可复制的发展,是检验自贸试验区这块“试验田”极为重要的标尺。海关作为参与自贸试验区管理和运作的重要部门,对服务贸易监管政策创新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海关总署署长倪岳峰在2020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强调,要优化对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等新型贸易业态的监管,积极支持服务贸易发展。在自贸试验区实际监管中,海关系统上下一心,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在通关流程改造、智能化管理、优惠政策叠加等方面形成了红利,惠及了广大区内企业,许多创新成果不仅在各自贸试验区内复制,甚至推广到全国,形成普惠性政策。在国务院复制推广的5批107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创新经验中,海关提供了49项;在各部门自行复制推广的53项经验中,海关提供了13项。上述海关提供的62项经验中,与服务贸易直接相关的有58项,其余4项与服务贸易间接相关。

(一)有利于突破国际贸易封锁

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抬头,全球贸易自由化陷入低潮。为应对这种局面,各大经济体纷纷推进双边、多边自贸协定谈判,形成了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如日本、加拿大等国在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后签署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贸易保护主义将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冲击。我国虽然签署了近20个双边、多边自贸协定,但是其中并不包括世界经济排名前10的国家和地区,对经济拉动效果不够明显。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实行了更强有力的开放措施——自贸试验区。海关在自贸试验区创新监管制度,加快政策的优化和整合,将有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区内外企业通关成本,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运用海关管理手段,促进企业在计量、检测、标准、认证等方面与国际对接,有利于企业突破国际技术壁垒。

(二)有助于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我国服务贸易自1998年起持续逆差,尽管2018年以来逆差规模有所缩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对此,在自贸试验区监管中,海关针对服务贸易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覆盖了多个服务贸易部门,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出入境生物材料制品風险管理、融资租赁海关监管制度、期货保税交割海关监管制度等推广复制,促进了医疗、租赁、期货等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环境资源密集型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企业抢占全球价值链上游位置,更深度地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缩小服务贸易逆差,实现外贸转型升级。

(三)有利于企业和海关共同适应新的国际规则

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停滞,WTO现有服务贸易规则已经远远落后于形势需要,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寻求建立高于WTO规则的国际服务贸易规则体系。例如2018年底签署的CPTPP,协议条款涉及多项服务贸易规则,在承诺方式、整体架构、自由化推进、监管一致性、市场开放等方面均呈现出高标准特征。国际贸易的“规则之争”已超越“市场之争”,正在成为新一轮全球化博弈角力点。鉴于服务贸易新规则既针对政府,又针对企业,创新海关监管就显得更为必要,我国海关不仅要研究、践行规则,同时还应承担引导企业适应国际贸易新规则的重任。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海关监管创新意义重大,迫切需要在监管中全面引入国际服务贸易新规则,在便利措施、许可与资格要求、通关程序、产品标准、检疫、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大胆施为,先行先试。

三、海关对服务贸易的监管职能以及

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海关监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海关是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在其职能范围内,对促进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服务贸易成为引领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新增长极,海关在监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有待改进。

(一)海关对服务贸易的监管职能

对跨境服务贸易的监管,海关主要围绕下列职能开展工作,主要包括:一是对所有参与服务贸易的进出境人员及行李的监管;二是对与保税检测维修、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生物样本检测、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海外工程出口、邮轮配送、船舶油供、转口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服务贸易有关的货物的监管;三是对会展、运输、旅游、文化演艺、体育、医疗、教育培训、科研等服务贸易有关的工具、设备或其他暂时进出境商品的监管;四是会同税务、外汇等部门,对数字贸易、离岸贸易、技术贸易、通信、金融、保险、咨询、服务外包等无实物载体进出境的服务活动进行联动监管,通过跨部门数据交互审核服务贸易相关数据的真实性;五是配合财政、商务、税务等部门,执行服务贸易有关政策;六是对服务贸易所涉跨境人、物、运输工具开展相关国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商品检验管理;七是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实行减免税等优惠措施;八是对服务贸易企业进行海关管理,开展相关稽查业务;九是对服务贸易所涉及的货物开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等。

(二)海关在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笔者在对自贸试验区的调研中发现,受传统思维、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海关在服务贸易监管中存在制度、理念、手段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1.健全的执法体系尚未形成。海关惯常应用的法律法规更注重对货物贸易进行规制,而以往在货物贸易管理中游刃有余的海关规章,在服务贸易中显得力不从心。与相关部委联合出台的政策措施,如

商务部、海关总署等13个部委发布的

《关于印发〈服务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商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共同发布的《关于〈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的公告》等,对海关基层监管缺少执法的可操作性。有企业提出,海关要避免有政策支持但没有操作细则的情况。建议涉及海关已有的法律、规章、公告等明确支持的业务,海关内部必须限时甚至提前制定业务如何受理、如何操作的细则;涉及各级、各地海关之间合作的,还需要制定衔接细则。

2.制度供给尚有偏差。以海关总署公告2018年第194号《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商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为例,在进口监管中,海关要求电商平台、支付企业、快递企业分别向其传输订单信息、支付信息、物流信息,通过三方验证交易金额的真实性。这种管理手段具有巨大创新性,但若把进口的“三单”比对监管方式用到出口业务上就显得有些生硬了。海外的电商平台、支付企业不与我國海关进行数据对接,海外当地的快递派送公司也是如此。为了将跨境进口和出口作为统一的方案执行,要求出口业务也传输“三单”信息,同一个电商订单按照海关要求的格式被拆分成订单信息、支付信息和运单信息。这“三单”信息分别通过三个接口传输给海关之后,海关再进行交叉比对,来自同一个信息源的三个信息无论如何比对,都不会出现异常信息。对企业资质认证标准与现实情况也有偏差。此外,电商企业备案标准不统一,按出口目的国国别出具报关单,导致企业压力过大;包裹混装设置不合理,导致企业不愿意开增值税发票等问题,随着跨境电商业务的不断扩大正在逐步显现。

3.监管理念略显滞后。在服务贸易监管中存在“一刀切”的情况。例如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名人遗物展览,因为对服务贸易完全采取货物贸易的管理思维,影响了该新业态的发展。2017年某公司拟在某自贸试验区举办“奥黛丽·赫本遗物展”,因展品包含赫本的服装鞋帽等“废旧衣物”,最终未能在自贸试验区通关入境。对此类商品的管制,不但影响新型展会行业发展,也会导致我国流失国外的该类艺术品无法顺利回流。还存在“一管死”的情况。例如在药品研发行业中,企业需要进口一些试剂进行实验,对于这些试剂,已经有国外权威部门的说明提供给我国海关,完全可以证明其性质、成份等。但国内许多海关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申报管理规定》第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申报管理规定》第七条: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受委托的报关企业应当依法如实向海关申报,对申报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要求企业提供试剂分子结构图,这对于试剂出口企业而言是商业秘密,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企业难以提供。同样的执法理念还出现在飞机租赁业务中,海关报关要求航空公司提供飞机技术结构图,这对于飞机制造商而言是核心秘密,导致企业无法申报。

4.系统研发还需提速。海关通关管理系统没有服务贸易的专门选项。海关通关管理系统是基于货物贸易建立的系统,对服务贸易通关不够友好。例如一些研发外包企业进口的阶段性测试样品,既不属于一般贸易,也不符合暂时进出境、货样广告品等贸易方式。海关出于税款保全考虑往往按一般贸易征税,而高额研发费用会导致税款较高,这既不符合权责对等的市场规律,也影响企业的外包研发积极性。又如在监管货物再融资业务中,需由企业提供第三方担保。实际上,货物还在海关监管区域,在企业未报关的情况下,货物肯定不会被移动或处置,海关税收已经有了货物做保障。在融资过程中,海关要求融资企业提供货物抵押,还要求其提供第三方担保,这给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困扰,企业找担保比较困难,且鲜有担保公司承接此类担保业务。

5.个别服务贸易领域仍存在盲点。在服务贸易统计领域,海关面临着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决策层要求海关对服务贸易进行大力支持,制定有针对性的促进发展措施;另一方面,目前的海关统计以货物贸易为本位,缺乏服务贸易统计机制,无法掌握服务贸易海关监管的数据和形势变化。实际负责服务贸易统计的部门是商务部门,海关得到的数据难以支持自身的政策制定,也难以根据上述数据对服务贸易进行查询和追踪,给服务贸易监管事中事后的具体执法带来困难。在跨境数字服务贸易领域,海关也面临监管手段有限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2017年修正版)规定,海关依照该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监管进出境的运输工具、货物、行李物品、邮递物品和其他物品,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并编制海关统计和办理其他海关业务。其中,货物这一概念是否扩大解释,决定了海关在服务贸易管理中的地位,也决定了海关在服务贸易中创新监管的空间和手段。

四、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海关监管创新方向和措施

解决海关在服务贸易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较为科学的途径是综合运用海关监管手段,围绕促进服务贸易加快发展这一目标,率先在自贸试验区开展服务贸易海关监管模式创新试点,待取得成熟经验后,在全国复制推广。

(一)围绕“保税+”进行创新

在实施更加宽松的“保税+”政策方面。自2014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保税展示交易后,保税拍卖、保税维修等自贸试验区“保税+”业务蓬勃开展,给企业带来很大便利,但与企业经营诉求仍有一定差距。在通过担保等方式实现税款保全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满足企业行使保税货物的使用权和处置权。海关可通过账册核销进行监管,对企业在保税展示、拍卖、维修等经营过程不予干预,允许企业对货物进行储存、改装、分类、混合、加工、销售等物权处置,在自贸区内探索将“保税+”升级为“保税自由”。

一是在保税维修、售后服务方面。明确保税维修门槛,将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扩大保税维修的业务种类和商品范围,制定更加灵活的监管方式,支持以检测、维修、再制造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形成飞机、船舶、电子产品等全球维修及售后服务产业规模,助力国家战略项目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拓展双向市场。完善与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相适应的海关监管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维修企业的维修工具在保税状态下在自贸试验区进行现场客户支援。积极探索开展以企业为单元的保税维修监管新模式,支持自贸试验区企业开展自产产品“售后”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探索开展保税拆解业务。二是在船舶油供应服务方面。在船舶油供应服务中,支持开展保税原油混兑调和模式,创新进口、采购、储存和相关物流管理流程。三是在汽车贸易增值服务方面。在汽车贸易中,支持开展汽车进口保税增值复出口业务,争取放开二手汽车保税进口增值复出口业务,支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存储多种贸易流向的汽车。四是在关税优惠方面。参照国际惯例,使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服务工具、设备和材料享受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五是优化海关对服务贸易相关进出境人员的个人物品所实施的监管和税收管理。为服务提供者、消费者的移动提供便利,直接带动旅游等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围绕通关流程进行创新

随着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其小型化、细分化、专业化、碎片化的特点日趋明显,要建立和完善与现代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海关通关模式,促进服务贸易通关便利化。

一是在医疗服务方面。优化药品医疗器械和全球协同研发的试验用特殊物品通关程序,缩短具备条件的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企业研发用药物、医疗器械样品进口的通关时限,推广实施“一次审批、分批核销”等柔性入境管理模式。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關于印发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天津市人民政府网,2019年9月30日。二是在国际运输服务方面。支持扩展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范围,拓展外资五星旗船舶和非五星旗船舶开展沿海捎带业务,支持自贸试验区港口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推动开展分拨配送、中转集拼及过境业务、海铁联运一单制等功能创新。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天津市人民政府网,2019年9月30日。三是在邮轮配送服务方面。改革海关邮轮配送服务监管作业制度,实现境外采购物资通过“区内物流货物”方式供应邮轮。四是在服务外包方面。简化服务外包企业进出口手续。在服务外包业务量大的海关,试点设立服务外包业务的专门部门。加强与外汇管理、工商、税务、商务等部门的配合,依托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丰富服务外包监管的方法和手段,实现电子围网监管,利用信息化管理和风险分析等手段,简化通关程序及手续,强化后续监管、信用证管理。五是在第三方认定机构方面。鼓励国内外商品检验检测、卫生检疫、标准化认证等第三方认定机构入驻自贸试验区,给予区内相应检验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认证机构、政府组织、企业和行业协会等所需科研设备一定的通关便利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六是在更深层次探索自贸试验区内货物分类监管方面。借鉴国际经验,将货物分类为区内货物(已缴纳进口税费,可在区内自由流动)、国际货物(只能在海关特殊监管区流动,缴税后可转为区内货物)和附条件货物(只能在海关特殊监管区流动,附条件限制进出境)。实现区内外生产要素的混合存放、混合使用和自由流通,满足当前商品无国界生产和全球分销运作的需要。海关把监管重心放在事中事后监管上。

(三)拓展暂准进口ATA单证册制度适用范围

拓展暂准进口货物政策的适用行业和货物品类,研究在特定领域或区域适当延长ATA单证册暂准进口有效期并优化办理流程,简化相关货物通关监管流程。在《货物暂准进口公约》9类暂准进出境货物范围之外,将境内消费涉及的暂时进出境运输工具或相关物品纳入暂准进出境货物范围,比如游艇、房车以及来华就医携带的辅助工具和复健用具等。研究将ATA单证册制度适用范围,从在展览会、交易会、会议以及类似活动中展示或者使用的货物,逐步拓展至全部暂准进境货物。研究在特定领域和区域,延长ATA单证册暂准进口有效期至1年,超过1年的,经直属海关批准可再延长1年,特殊情况超过2年的,需经海关总署批准。优化暂准进口货物进出境申报、核销等流程,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全程电子化。

(四)支持区内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出台专门针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出口(批发兼零售)的专门监管职责,使之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口零售相区别,从而更加符合跨境出口的业务形态和发展方向。解决海关对参与出口业务的物流企业的资质认证问题,明确物流公司所提供的物流数据的规范,取消对物流企业具备快递牌照的要求。对有发票商品和无发票商品混包的业务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监管方案。从系统和单据规范上解决“1210”

即保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

海关监管方式下货物入区的账册实增,以及事后的汇总申报问题。取消按每个订单的出口目的国国别出具报关单的规定,进行简化申报。支持跨境电商综合税境内直接分账,推动支付公司或银行机构在境内直接分账,将消费者应付的跨境综合税直接在境内汇总交付海关。

(五)试点服务贸易企业“副区”制度

针对医药研发、环保服务、飞机维修等服务贸易企业对自贸试验区政策确有亟需,却因区内土地昂贵、环保要求高、区外不动产不便迁移等原因造成的无法驻区问题,在保证海关能够实现物流信息可追溯管理和视频全程监控的前提下,推动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副区制度(或者叫功能延伸区、延展区、分区、子区),享受与主区一样的政策,一个企业即是一个副区。先期试点时可参考“系统联网+实时管理+货物智能卡口核注”的管理模式,逐步过渡到根据企业特点量身打造的管理模式。这样有利于解决个别自贸试验区片区,特别是中西部自贸区的一些片区,因地域发展不均衡导致入驻企业较少,达不到“试验田”效果的问题;还有利于解决企业难以参与自贸试验区微观管理,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的问题。

(六)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海关对服务贸易有着天然的统计优势,特别是对于跨境服务人员和跨境服务商品的统计,建议增加相应统计条目,设置相应监管代码,完善统计内容。如能与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加强数据交换,掌握服务资本的移动,推动建立服务贸易申报制度,则可以对涵盖《服务贸易总协定》定义的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和自然人移动三种模式的数据进行统计,有利于辅助决策,为创新监管打好基础。此外,建议将目前没有统计的有实物载体的服务贸易活动尽快纳入统计范围。

(七)搭建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综合监测服务平台

会同商务、外汇、税务、边检、海事等部门以及金融机构,以政府职能、金融政策、数据信息为基础,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持,搭建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综合监测服务平台,通过提供融资、信用担保、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综合服务,吸引数字贸易、国际保理、离岸业务等前沿新型服务贸易企业主体上线。这既有利于服务贸易的海关监管,又有利于海关支持服务贸易新业态发展,还有利于海关对服务贸易的统计与分析。

参考文献:

1.蔡玲、杨月涛:《自贸区政策与经济增长》,《现代经济探讨》2021年第6期。

2.胡雅蓓、陈群、徐锋:《RCEP背景下江苏自贸区数字贸易发展机遇与推进策略》,《对外经贸实务》2021年第5期。

3.王树昊、范永昌:《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流通业的溢出效应——基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分析》,《商业经济研究》2021年第8期。

4.张小松:《自贸区空间规划的特性与共性》,《城乡规划》2021年Z1期。

5.范艳萍:《河南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研究》,《商业经济》2021年第3期。

6.武芳:《新時期我国自贸区建设现状及展望》,《中国远洋海运》2021年第2期。

7.杨林、沈春蕾:《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海南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路径》,《中国海洋经济》2020年第1期。

8.梁鹏、李丽、吴优:《服务业扩大开放与贸易强国建设——第六届贸易强国高峰论坛综述》,《中国流通经济》2021年第2期。

9.曹啸:《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展跨境金融服务研究》,《科学发展》2021年第1期。

10.刘馨蔚:《中国—东盟自贸区开启升级版》,《中国对外贸易》2021年第1期。

11.孙英杰、林春、康宽:《自贸区建设对经济“三驾马车”影响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20年第23期。

12.王方宏:《中国自贸区战略的创新与发展》,《金融博览》2020年第11期。

13.沈家文、任海平:《新形势下建设新型临港自贸区的战略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20第20期。

责任编辑:郭霞

作者:路长明 罗志为

上一篇:文秘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素描学习论文范文